•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8-03 09:26 原文鏈接: 研究揭示降水變率將隨氣候增暖而增強


      隨著氣候增暖,大氣持水能力增加,全球水循環將持續增強。在全球尺度上,表現為總降水量增加與降水極端性增強。降水變率的變化是水循環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界卻鮮有關注。降水變率是指降水事件可能的波動或振蕩范圍,變率越大,異常降水發生越頻繁、氣候的不均勻性越強,極端事件越強,對民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大。在增暖背景下,降水變率的變化將影響社會和生態系統的氣候可恢復力(climate resilience),是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文霞等與英國氣象局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降水變率將隨氣候增暖而增強》,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表明,隨著氣候增暖,全球濕潤區(主要包括熱帶、季風區、中高緯地區)因總降水增多而變得更濕潤(wet-get-wetter)的同時,降水在時間上的分配也將變得更不均勻,干濕時期間的波動將更劇烈(wet-get-more variable)。

      該研究利用英國氣象局參數擾動大樣本集合模擬和預估試驗結果,探究了從天氣到年際尺度的多尺度降水變率對全球增溫的響應。結果顯示,在天氣尺度到月、季節內和年際等各個時間尺度上,降水變率均隨全球增溫而增強。降水變率的變化在全球呈現出非均勻分布特征,其增強主要發生在氣候態濕潤區,降水變率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濕區的變率更為劇烈”(wet-get-more variable)。全球增溫1℃,全球平均的降水變率將增加約5%,這一速率約為平均降水變化的2倍。

      在物理機制上,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簡約的動力診斷方法,發現降水變率的增強由增溫所引起的大氣水汽含量增加起主導作用,且該熱力作用在全球較為均勻。水汽和環流共同變化的非線性作用也使降水變率增加,這與垂直上升運動和凝結潛熱釋放之間的反饋有關。動力作用則使降水變率減小,這是由增暖背景下環流變率減弱導致。

      結合降水平均態和變率的變化,科研人員提出了全新的、更全面的描述和研究降水變化型式的方式。全球約有三分之二陸地將面臨“更濕潤且波動更大”的水文狀況(即降水平均態和變率均增加,wetter and more variable);約16%的陸地面積將面臨“更干且波動更大”(即平均降水減少但變率增加,drier but more variable)和“更干和波動減小”(即降水平均態和變率均減少,drier and less variable)的狀況。這幾類典型的降水變化型式對于制定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由于降水平均態和變率變化的不同組合,將在不同地區造成不同類型的水文、農業和生態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變化型式屬于“更濕潤且波動更大”,意味著降水的極端性將增強,須引起重視。

      對全球大部分區域而言,降水變率的增加意味著全球增暖正在或將使氣候系統變得更多變和不均勻,這與近20年來從全球到區域尺度上我們所經歷的洪澇與干旱事件均頻繁發生的事實一致。未來,更“善變”的氣候,對氣候變化的應對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科院國際伙伴計劃和牛頓基金會中英“氣候科學支持服務伙伴關系中國項目”的資助。

      結合降水平均態和變率變化劃分的降水變化型式,填色為降水變率變化與平均態變化的比值


    相關文章

    地球水循環何時出現?研究發現至少始于40億年前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和降水等過程在陸地、海......

    地球水循環何時出現?研究發現至少始于40億年前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

    青藏高原蒸散發增長速率約為全球陸地的兩倍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經歷暖濕化和失衡趨勢,高原的水循環過程也相應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征,青藏高原的蒸散發在這種變化背景下如何響應?青藏高原蒸散發的響應變化由什么因素主導,是當前高原水循環研究亟需......

    水文模型追蹤青藏高原東北部流域融雪水文過程

    山區積雪是全球水循環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其特殊的物理特性對土壤凍融循環、流域水文過程、植被物候、農田灌溉和水力發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作為天然的固體水庫,積雪是中高緯度地帶和高海拔山區水資源的重要組......

    水循環塑造新生代哺乳動物地理分布

    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發現,新生代顯著的全球性氣候事件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哺乳動物在此環境背景下經歷了由古老類群為主向現代類群為主的轉變。這種轉變受到......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黃垚)中國氣象局3日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1961年至2021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且年際變化特征明顯。20世紀......

    高晶:在青藏高原上追尋水的蹤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272.shtm已持續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開啟了&l......

    2021年我國北方降水量創歷史第二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851.shtm中新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陳溯)中國氣象局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北方降水......

    對流解析模式對青藏高原大氣水循環過程的模擬增值

    如何提高大氣水循環的模擬能力是氣候模式研發領域的挑戰性問題,這一問題在青藏高原地區尤為突出。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降水對局地和下游的生態及環流有深遠影響。然而,當前氣候模式對青藏高原的降水模擬......

    研究揭示降水變率將隨氣候增暖而增強

    隨著氣候增暖,大氣持水能力增加,全球水循環將持續增強。在全球尺度上,表現為總降水量增加與降水極端性增強。降水變率的變化是水循環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界卻鮮有關注。降水變率是指降水事件可能的波動或振蕩......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