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與設備
1. 植物材料:小麥、玉米或其它作物葉片。
2. 儀器與用具:(1)電導儀(DDS-11型或DDS-11A型)1臺;(2)分析天平(感量萬分之一)1臺;(3)溫箱1個;(4)真空泵1臺;(5)真空干燥器1個;(6)恒溫水浴鍋1個;(7)燒杯、50毫升10只;(8)量瓶:100毫升6個,1000毫升1個;(9)玻璃蒸餾器或離子交換純水器1套;(10)玻棒10根;(11)濾紙若干;(12)洗瓶1個;(13)解剖剪1把。
3. 試劑:
(1)重蒸餾水或無離子水;
(2)100ppm氯化鈉標準液:取分析純氯化鈉100毫克,先溶于少量無離子水或重蒸餾水中,用1000毫升量瓶定容并搖勻;
(3)硫酸-重鉻酸鉀洗滌液適量。
二、操作步驟
1. 清洗用具,由于電導變化極為靈敏,稍有雜質即產生很大誤差,故清洗為重要步驟,所以玻璃用具均需先用肥皂洗,再用新配洗滌液洗,然后用自來水、無離子水(或重蒸餾水)各洗四五遍(最后容器向下用水沖),然后倒置于洗凈而墊有潔凈濾紙的盤中,上用潔凈紗布或玻璃板覆蓋,需要干的可入烘箱烘干。
2.作標準曲線:如需要定量測定透性變化,可用分析純NaCl配成0,10,20,40,60,80,100ppm的標準液,在20~25℃恒溫下用電導度測定,讀出電導數,并作成標準曲線,如只需定性,則作標準曲線這一步可以省去。
3.準備試驗材料:
選用小麥或其它植物一定部位生長及葉齡相似的葉子若干,剪下后先用紗布洗拭凈,取2份,各重2克,一份在40℃溫箱內萎蔫半至1小時,一部分插入水杯中做對照。處理后分別用蒸餾水沖洗兩次,并用潔凈濾紙吸干,然后剪成長約1厘米的小段,放入硬質小玻璃杯中(大小能容電極為度),并用玻棒壓住,在燒杯中準確加入10-15毫升無離子水浸沒葉片。然后放入真空干燥器,用抽氣機抽氣7-8分鐘,以抽出細胞間隙中的空氣。然后緩緩放入空氣,水即被滲入組織中而使葉片變成半透明狀。注意在整個過程中,葉片及與葉片接觸的用具必須絕對潔凈,也不應用手直接接觸葉片,以免污染。此外還應防止口中呼出的CO2溶于杯中。
4.把盛有葉片的水杯放入恒溫水浴中:維持水溫20-25℃,1小時后,用潔凈玻璃棒輕輕攪拌,然后輕輕夾出葉片,仍在原溫度下用電導儀測定,記錄讀數。與標準曲線對比,即可求出溶液滲出的電解質相當于NaCl的ppm數。另用不加葉片而同樣處理的水杯作空白測定。由正式測定減去空白測定的數值,即為葉子外滲量。如只作定性測定,則用二處理直接比較即可。比較經萎蔫處理及對照的測定結果,可知干旱高溫的影響。測定致少要有三個重復。 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