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其團隊,應邀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文,綜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及驅動機制,指出草地可持續管理、生態工程和綠色技術發展,將抑制青藏高原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維持青藏高原的碳匯功能。
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對水土保持、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氣候以及碳匯等方面有重要意義。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強度增加影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中諸多過程發生變化,進而改變了其碳固定功能。青藏高原碳氮循環過程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何實現其可持續的固碳功能?對影響青藏高原碳氮循環的主要因子的研究刻不容緩。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碳庫,90%以上的碳存儲在土壤當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土壤碳儲量(地下1 m)高于480億噸, 土壤的碳儲量(地下3 m)更是高達736億噸。當下青藏高原變暖變濕,有利于高原植物生長,青藏高原也將變得更綠,從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植物固碳能力,總體而言,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每年吸收碳約為44百萬噸。
以青藏高原的濕地和水體為例,特別是陳槐研究員及其團隊長期監測的泥炭地,是青藏高原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占了整個高原甲烷排放的90%以上。雖然草地甲烷吸收能力的提升部分抵消了甲烷排放的增加,但數據顯示,青藏高原每年排放甲烷仍維持在0.96百萬噸左右。如何更好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生態系統固碳功能?
通過對近二十個青藏高原碳氮循環模型與實驗研究進行進一步思考和整理,研究團隊最終發現青藏高原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四個重要“閥門”:植物生長的溫度限制、生態系統的氮限制、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和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的土壤水分限制。
其中,氣候變暖直接緩解了高原植物生長的溫度限制,促進了植物生長。而植物生長的增加,其分配給地下的生物量(碳)也將增加,從而一定程度緩解了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再加上增溫效應的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進一步增強,特別是氮循環相關微生物的活性增強,會緩解生態系統的氮限制。另外,對于青藏高原上受土壤水分限制的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而言,土壤水分變異性的加劇可能會緩解土壤水分的限制,從而決定著這些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響應的方向和強度。
同時,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導致了冰川和凍土融化。增溫模擬實驗顯示,未退化的永久凍土,其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生產力隨著溫度而增加,而退化凍土植物生產力隨著溫度增加而降低,極度退化的凍土中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顯著增加,還會增加受解凍影響的水體溫室氣體排放。
此外,輕度或者中度放牧通過采食降低了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但一定程度上增加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同時向草地輸入了富含氮的糞便,這仍有助于維持草地土壤碳氮儲量。而重度放牧和嚴重的凍土融化一方面增加了土壤侵蝕和有機碳礦化,一方面減少了植物碳的輸入,導致了青藏高原土壤碳氮大量損失。
在未來繼續經歷變暖和降水增加的趨勢下,青藏高原會因此更綠色、更高產,然而放牧、凍土融化和工程建設等一系列原因引起的凍土和草地嚴重退化也一方面削弱了碳匯功能,一方面凍土碳庫的分解使其存在從碳匯變為碳源的風險。
另外,在未來15年我國在青藏高原規劃中將采取積極的恢復和碳減排措施,包括可持續草地管理、生態工程和綠色技術發展,這些措施將抑制青藏高原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青藏高原碳匯維持和可持續發展。
7月13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該團隊在西藏自治區色林錯南岸的尼阿底遺址第3地點,發現了青藏高原目......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