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5-01-14 15:02 原文鏈接: 新研究可有效預測胃癌腹膜轉移的標志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元方/聶潤聰團隊研究探索了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胃癌腹膜轉移中的轉錄景觀及其預測潛力,構建了基于lncRNA的胃癌腹膜復發預測系統,并發現CASC15可通過激活JNK和p38信號通路促進胃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可作為胃癌腹膜轉移新的治療靶點。2024年12月31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分子癌癥》(Molecular Cancer)。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22年我國癌癥研究中心報告,胃癌的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排名第5位,占所有新發惡性腫瘤的7.4%,胃癌相關死亡人數在惡性腫瘤中排名第3位,占總體腫瘤死亡人數的10.1%。由于早期胃癌缺乏典型癥狀,大部分患者在診斷時已經處于進展期甚至出現遠處轉移。腹膜是胃癌遠處轉移及術后復發的常見部位,預后差,而且常規CT和PET/CT等方式診斷腹膜轉移的效果欠佳,漏診率達20-30%。因此,如何精準識別甚至預測胃癌腹膜轉移極具臨床意義。

    為了解決這一臨床難題,研究團隊組建了涵蓋腫瘤外科、生物信息、基礎研究的多學科聯合攻關團隊,從胃癌腹膜轉移患者配對的胃癌原發灶、腹膜轉移灶以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組織的lncRNA轉錄組譜入手,通過231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癌患者數據與414例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胃癌患者數據雙隊列共同識別關鍵lncRNA,構建腹膜復發預測模型,并進一步通過體內體外實驗驗證其背后的理論依據。

    研究團隊通過LASSO回歸模型篩選出5個關鍵lncRNA(CASC15、CH17-360D5.2、LINC01094、MIR4435-2HG、RP11-400N13.3),并構建腹膜轉移評分,該評分可有效預測胃癌患者的無腹膜復發生存率、無復發生存率以及生存率。隨后,通過整合臨床病理信息,構建綜合評分模型,進一步提高了其對無腹膜復發生存率的預測效能,5年pRFS(無腹膜復發生存期)的AUC達0.79。

    為了進一步探索該預測能力背后的機制,探索lncRNA在胃癌腹膜轉移的作用,研究團隊針對CASC15進行深入研究,通過體外和體內多維度實驗驗證CASC15在胃癌腹膜轉移中的關鍵作用。此外,血漿的CASC15水平具備作為液體活檢標志物診斷胃癌腹膜轉移的潛力。機制研究表明,CASC15主要通過激活JNK和p38信號通路促進上皮間質轉化和轉移。

    該研究通過轉錄組分析和生物信息學方法,結合大樣本的臨床數據,成功識別并驗證了與胃癌腹膜復發相關的關鍵lncRNA,首次構建了一個基于lncRNA的預測胃癌患者腹膜轉移復發風險模型,并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還揭示了CASC15促進胃癌腹膜轉移的分子機制,并發現其作為液體活檢標記物的潛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潛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2943-024-02196-4


    相關文章

    新研究可有效預測胃癌腹膜轉移的標志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元方/聶潤聰團隊研究探索了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胃癌腹膜轉移中的轉錄景觀及其預測潛力,構建了基于lncRNA的胃癌腹膜復發預測系統,并發現CASC15......

    新研究可有效預測胃癌腹膜轉移的標志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元方/聶潤聰團隊研究探索了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胃癌腹膜轉移中的轉錄景觀及其預測潛力,構建了基于lncRNA的胃癌腹膜復發預測系統,并發現CASC15......

    NatureCancer:研究揭示高危前列腺癌代謝干預機制及診斷標志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徐駿宇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秦駿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薛蔚和董柏君團隊、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李婧課題......

    抗菌事業新突破,感染致病菌標志物規模化發現及應用

    抗生素耐藥作為世界性醫療問題,其致死率正在逐年攀升,越來越受到廣大醫療工作者的關注,作為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抗生素耐用問題,更是被國際組織定義為下一個國際醫療挑戰。傳統的免疫/生物化學檢測方法需要耗費......

    最新研究發現新影像標志物,或助早期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高危患者

    記者23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通過與國際多中心、多學科交叉融合團隊協作,揭示了腦室形態影響腦疾病發生的遺傳機制。他們率先發現側腦室下角體積增大是阿爾茨海默病可遺傳的影像標記,可早期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

    Nature子刊:發現帕金森樣病的潛在新標志物

    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巴脫羧酶(DDC)在腦脊液和血漿中的水平或可作為有用的生物標志物,用于檢測帕金森樣病,包括路易體病。相關研究9月18日發表于《自然—衰老》。帕金森樣病包括帕金森病、路易體相關癡呆......

    新發現|廈門大學發現全新鼻咽癌篩查和早診標志物!

    近日,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夏寧邵教授團隊發現全新鼻咽癌篩查和早診標志物,可明顯提升鼻咽癌篩查效能,提高鼻咽癌早診早治率。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鼻咽癌是一種發生于鼻咽部的惡......

    血液生物標志物可以揭示切除腫瘤手術對腦細胞的影響

    切除腦瘤的手術有風險,其中之一是可能對周圍的腦組織造成損害。研究人員發現,在血液中發現的生物標志物是一種有用的新工具,可以在細胞水平上跟蹤損害,提供比目前使用的技術更詳細的信息。盡管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非......

    小非編碼RNA可以作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臨床診斷標志物

    小非編碼RNA(sncRNA),包括miRNA、tsRNA、rsRNA和ysRNA,是重要的調節分子。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具有異質性,并涉及多種非編碼RNA改變。近年來,miRNA在AML中的作......

    新冠心肌炎標志物及細胞因子診斷抗體對原料全新兔破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感染過新冠的人群基數龐大,心臟驟停或突然猝死的相關報道屢見不鮮。臨床和醫藥相關企業競相關注新冠病毒相關性心肌炎的病理與靶點機制研究。尤其是將相關研究成果應用到“陽康”后如何進行適......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