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漢墓地宮中保存的《宴飲百戲圖》和《豆腐制作圖》等畫像石刻,詳細記錄了東漢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在中國考古和美術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然而,近年來打虎亭漢墓墓室墻壁上爆發白色菌斑。這些白斑是什么,它們來自哪里,是如何進入墓室的,又是如何在這里“定居”“繁衍”的,一直困擾著科研工作者。
2020年起,在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資助下,敦煌研究院、東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簡稱土壤所)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單位,結合野外調查、擴增子和宏基因組測序、菌株生理生化鑒定和生物交互實驗開展研究。
近日,刊發于《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亮點文章”,公布了該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打虎亭漢墓內的溫濕度穩定的黑暗環境,吸引彈尾跳蟲攜帶放線菌進入到地下墓室,而放線菌在墓室內又大量繁殖,讓墓室墻壁“菌跡斑斑”。
“這是國內外首次在文保微生物領域應用的生態學理論研究。”3月30日,馮有智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作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馮有智至今仍記得2020年7月初次為打虎亭漢墓“問診”的畫面,“當時墓室壁畫和墻壁上已經長滿了白色菌斑。”他回憶,團隊先后采集壁畫上的白斑、墓室周邊的土壤樣品,并測量細菌和真核微生物群落差異和共性,隨后發現墓室內的微生物主要由放線菌和彈尾跳蟲主導,并來自周邊土壤。
“通過監測了半年內的墓室內水分和溫度變化,發現溫濕度穩定的黑暗環境,吸引了周邊土壤中的彈尾跳蟲入住。”馮有智介紹,彈尾跳蟲是一種原始昆蟲,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種土壤和落葉層中,進入墓室后,它們會在磚石下棲身,更重要的是,彈尾跳蟲還帶來了一位“閨蜜”——放線菌。
“放線菌是一類主要呈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生物。彈尾跳蟲與放線菌是互利共生的。”馮有智說,放線菌會釋放信號分子土臭素,吸引彈尾跳蟲來捕食,以增加自身的擴散能力;作為回報,放線菌產生的抗生素還可以提高彈尾跳蟲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放線菌“登堂入室”后,開始在墓室里營造自己的地下王國。論文的第一作者、土壤所博士生劉文靜介紹,放線菌有較強的大分子底物代謝能力,這讓它們相較于其他細菌,更容易在墓室墻壁或者壁畫上定殖、生長。同時,它們能產生多種抗菌類物質,從而抑制其他細菌生長。而放線菌一旦在地下墓室繁殖,會持續釋放土臭素,吸引更多的彈尾跳蟲攜帶更多的放線菌進入,最終導致了打虎亭漢墓微生物的爆發。
“在人類已發現的墓室和地下空穴中,此類白色菌斑普遍存在,例如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馮有智說,此次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物種互利和競爭等生態過程的協同是墓葬、洞窟等地下文化遺址的微生物組來源、遷入、定殖和爆發的重要途徑之一。
他認為,結合前人在微生物學和環境微生物學上的認知,將有利于科學家們了解、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文保措施。
一種嵌入微生物的新型塑料可幫助減少塑料行業的環境足跡。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聚氨酯(TPU),它充滿細菌孢子,當暴露于堆肥中的營養物質時,會在其生命周期結束后逐漸發......
4月26日,噬菌體資源庫建設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和mLife期刊聯合承辦。會上,微生物所所長錢韋闡述了噬菌體庫建設對應對耐藥問題的重要性,希......
4月26日在重慶市榮昌區落幕的抗微生物藥物減量化路徑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作了題為《微生物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區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機碳是確定土壤有機碳庫形成的關鍵。在施肥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形成、周轉和積累受肥料類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調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變土壤微生物對其利用策略,從而......
感染性疾病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給全球的公共衛生系統帶來了重大挑戰。當下,諸如登革熱、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現一個什么樣的特點?如何面對這些感染性疾病帶來的挑戰?又該如何構建一套完......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種天然產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產物時,大量合成基因仍處于“沉默”狀態。它們的產物被稱為微生物“生命暗物質”。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這些“生命暗物質”?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
四月的青島,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在溫暖的春風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4月11日,備受矚目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CBIFS2024)在青島銀沙灘溫德姆至尊酒店盛大開幕。......
走進豬場和豬近距離接觸、帶著吸奶器取豬奶、從豬奶分離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篩出一株良菌、研究豬奶分泌機制……5年前豬場采樣的場景,尹佳仍記憶猶新。這個湖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原本對動物營養研究“一竅不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設計與合成創新團隊和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現大麗輪枝菌細胞壁降解酶既可作為跨界RNA干擾靶標基因,還可作為效應蛋白調控棉花抗黃萎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日前獲悉,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學家付麟雲主持的項目和研究團隊,從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馬銜山分布的鐵棒錘根際土壤中分離篩選出一株高加索鏈霉菌SS9-1,并通過優化鏈霉菌SS9-1發酵條件,制備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