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重要免疫識別機制
我們的免疫傳感系統可通過病毒核糖核酸的某些特定的特征來檢測到諸如流感一類的病毒。但以往并不清楚免疫系統防止病毒穿上分子偽裝來逃避檢測的機制。
現在由波恩大學醫院和倫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我們的免疫傳感系統在分子水平上對病毒發動了攻擊。通過這種方式,健康的機體能夠控制住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腹瀉流行的一個常見病因。他們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每天我們的機體都面對著各種各樣的病毒和其他的病原體。我們的免疫系統必須不斷地判斷,哪些是“外源”物質,哪些是自身身體的組成部分,確保機體自身的細胞不會遭到防御部隊無心的攻擊。
一些病毒會模擬機體自身的結構,因此向免疫系統提出了一個特殊的挑戰。免疫系統像感覺器官那樣發揮作用,以這種方式持續地檢測危險物,啟動適當的防御機制。這一免疫傳感系統通過監測機體自身的RNA尋找具有典型病毒特征的RNA來搜索病毒。在RNA病毒中,RNA是病毒遺傳信息的載體。為了繁殖,病毒必須擴增它們的RNA,這種擴增會導致形成一些分子模式,免疫傳感系統可轉而利用這些分子模式來檢測到病毒。
人們認識到RIG-I樣受體(RLRs)在RNA病毒檢測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有一段時間。這些受體充當了免疫系統的“火警警報器”:當來自病毒的RNA分子結合到這些受體上,就會啟動一個信號鏈,導致生成一些可以最終對抗病毒的物質。
“在病毒RNA擴增過程中,在形成的RNA分子的一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個三磷酸基團。幾年前,我們第一次證實了正是這一三磷酸基團使得RIG-I能夠檢測到新形成的病毒RNA。以往,人們認為病毒可通過簡單的分子欺騙策略來逃避這種檢測,”波恩大學醫院臨床化學和臨床藥理學研究所主任Gunther Hartmann教授說。
與來自倫敦研究所免疫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一起,波恩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呼腸孤病毒(reoviruses)的免疫識別機制。這一病毒科包括有輪狀病毒,輪狀病毒可引起嚴重腹瀉,每年其導致了全世界100多萬兒童死亡。由于它們的RNA不包含三磷酸基團,過去對于輪狀病毒的免疫識別不是很清楚。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在輪狀病毒RNA雙鏈的末端一個帶有二磷酸基團的RNA結構同樣可以觸動RIG-I,向免疫系統發出警報。
“這一研究發現對于檢測除呼腸孤病毒之外的RNA病毒具有重要意義:在病毒的進化過程中從分子上改變三磷酸基團相對簡單,”Schlee博士說。這一過程的第一步通常是分離三磷酸基團最外面的磷酸基團。這一步對于病毒完成對RNA的進一步修飾,穿上分子隱身衣至關重要。然而,由于高度特化RIG-I介導的對二磷酸基團的免疫識別,病毒極難生成任何形式的進一步的分子偽裝。
因此,RIG-I從兩方面攻擊了病毒,顯著地限制了它的進一步進化。“不對呼腸弧病毒展開調查,我們發現不了這一通用的病毒檢測機制,”Hartmann教授說。由于呼腸弧病毒科的成員病毒RNA中也包含二磷酸基團,健康機體可以檢測到這些病毒,在數日之內控制住這些疾病。而營養不良的兒童不能召集這些后備兵員,疾病可轉為致命。
研究人員看到了解譯病毒檢測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潛力:“我們當前已開發了一些人工合成的病毒RNA拷貝,以便能夠以一種針對性的方式向我們的免疫系統發出警報,”Hartmann說。
記者7月1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周挺研究團隊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在組織間隙遷移過程中,被腫瘤微環境抑制的新機制。他們還提出利用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恢復樹突狀細胞功能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策略。相關......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記者11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生命學院汪岷教授團隊基于序列比對和圖論方法,開發了病毒分類新工具ViralTaxonomicAssignmentPipeline(VITAP)。該成果近日在國際知......
“驚蟄”節氣過后,植物蘇醒,展現出勃勃生機,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也開始“興風作浪”。當植物得了病毒病,生長受阻,病毒是如何在植物體內“作惡”的?這一機制一直未被揭露。3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鵬城實驗室-北京大學聯合團隊與廣州實驗室研究員周鵬團隊合作,研究實現了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涵蓋新冠、流感、寨卡和艾滋病病毒,展現了AI助力自然科學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潛力。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
為什么被蚊子叮咬后,撓癢癢能帶來片刻的愉悅?通過小鼠實驗,科學家們發現:撓癢癢能激活一種免疫反應,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有害感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會覺得撓癢癢很滿足。近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科學》。“......
2024年1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慢阻肺早期疾病演進相關機制和靶標發現”2024年度進展交流會在杭州召開。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