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概要
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既可在整體動物身上復制心律失常,也可用離體心臟或心臟某部分組織塊體外灌流復制心律失常。常用的復制方法,有下列幾種。
實驗步驟
1.心房撲動和顫動性心律失常
選用狗、貓等動物,麻醉后開胸,暴露心臟,在人工呼吸下進行實驗。可用高頻率電直接刺激心房壁,使每次刺激落心房肌復極時R或S波間隔;烏頭鹼溶液涂抹心房外面局部;擠壓動物上下腔靜脈間的部位,同時給予電刺激;竇房結動脈內注入乙酰膽鹼或甲狀腺素制劑。或采用動物整體閉胸條件下,阻塞呼吸道或吸入低氧氣體。也可采用離體心房組織塊作實驗,將含有竇房結的哺乳動物的離體心房組織塊浸放于低鉀溶液內。
2.心室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性心律失常
多選用狗、貓或兔、大鼠等整體心臟(開胸或閉胸)進行實驗。常使用造型藥物為烏頭鹼、洋地黃及腎上腺素。一般使用烏頭鹼緩慢靜脈注射造型。劑量:家兔100~150μg/kg,大鼠30~50mμg,小鼠5mμg。也可使用中毒劑量的洋地黃類藥物造型。還可使用高濃度的腎上腺素(豚鼠40μg/kg,貓、犬100μg/kg)快速靜注,可造成動物多源性早搏、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等。這類模型可用于篩選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優點為心律失常在幾分鐘自行消失,因此同一動物可反復多次進行心律失常實驗,便于觀察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持續時間,并可進行自身對照。
3.房室傳導阻滯和房室交接區傳導常性心律失常
多選用狗、貓,在麻醉開胸暴露心臟的情況下,于距犬心尖部1.5~2cm處的左室心肌內注入熱生理鹽水(80~90℃)或95%酒精、25%硫酸10~15ml(貓和兔注入4~7ml),引起心肌大片的局部壞死性心律失常。也可在狗的房室交接部(即在左心房下部、心房、下腔靜脈和前房室溝三者交匯點的前上方約0.5cm處),用注射針頭垂直刺入房間隔下部房室結區,緩緩注入95%或無水酒精2~5ml,造成核處組織壞死。還可采用豚鼠,自左心耳向左房內注射腺苷5μg,,注后1秒鐘左右,即出現典型的Ⅱ度或Ⅱ度以上的傳導阻滯,較嚴重時,房室完全停搏,停搏時間與劑量呈平行關系,心率和心律僅在數秒或十幾秒即可恢復。此模型重復性好,但傳導阻滯持續時間短,不易用其進行藥物觀察,如果注射腺苷劑量大,則傳導阻滯不易復原。除豚鼠外,腺苷對其他動物一般不引起傳導阻滯。
4.竇房結心律失常
用雄性家兔,將細鋼絲變成直徑約0.8cm的半環,纏繞少許棉花。以40%甲醛浸潤后,把此環放在上腔靜脈根部與右心房交界處1分鐘,動物迅速出現心電圖改變,心率減慢50%左右,約6~8分鐘減至最低水平;P波多在1~2分鐘內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鐘內發生ST段偏移(抬高、下降或先升后降);在心電圖改變的同時,伴有動脈壓下降,在第8分鐘降至最低水平。此方法造成的病竇成功率高,持續時間長(可達5小時),重復性好,模型較穩定,發病機制及心電圖表現與臨床相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遺傳改良團隊揭示了棉花耐受重金屬鎘的分子機制,為培育耐鎘棉花新品種和通過植物修復手段降低土壤鎘污染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
一項涉及全球多個機構、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心臟基因組研究近日帶來了新成果,揭示了與心臟電活動相關的生物過程的新知識,有望為預防和治療心律或傳導問題的藥物研究提供新思路。來源:ClareMcLean相關......
最近,研究人員利用斑馬魚模型,確定了一種藥物化合物,似乎能逆轉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這種遺傳性疾病,是年輕人猝死的主要原因。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帶......
顯示,一個離子通道如果出現缺損,會增加心律不齊的風險。科學家有望在此基礎上研制出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心臟擁有自己的“起搏器”,這種特殊的起搏細胞位于右心房的竇房結內。在起搏細胞膜的表面上有一種特殊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