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3-17 14:26 原文鏈接: 如何看血液常規檢查報告單

      血常規的一些化驗項目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說明,供參考:
      1、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臨床意義: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較少見。
      減低:可反映貧血的程度。病人的營養狀況不佳、手術后失血過多、化療后等均可出現。
      2、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萬/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萬/mm3【0.01】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癥。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減低:手術后失血過多、化放療療引起的紅細胞減少、其他情況引起的貧血、血液稀釋后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臨床意義:
      增高: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惡性腫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這是化療病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可出現。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單核性和淋巴性三類白細胞。粒細胞又根據胞漿中含有的顆粒性質不同,分為嗜酸性、嗜堿性及中性粒細胞三種。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50~0.70(50%~70%)【0.01】
      臨床意義:
      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放射線或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傷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等。
      (2)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01~0.05(1%~5%)【0.01】
      臨床意義:用于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細胞(E):
      正常參考值:0.005~0.05(0.05%~5%)【0.01】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及血液病等。
      減少:見于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大手術病情嚴重及傳染病、傷寒、副傷寒等病患者。
      (4)嗜堿性粒細胞(B):
      正常參考值:0~0.01(0%~1%)【0.01】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某些轉移癌。
      減少:無臨床意義。
      (5)淋巴細胞(L):
      正常參考值:0.25~0.35(25%~35%)【0.01】
      臨床意義:
      增多: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常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減少:接觸放射線及應用皮質激素之后。
      (6)單核細胞(M):
      正常參考值:0.03~0.08(3%~8%)【0.01】
      臨床意義:
      增多: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減少:臨床意義不大。
      5、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臨床意義:
      減少: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傷寒、脾功能亢進及進行體外循環時、化學藥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療藥物或放療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則較少見,有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術后。

    相關文章

    活體器官年齡測定現實可能性,血液中的蛋白質成為關鍵指標

    導讀:實現了從血漿蛋白質組學分析中挑選出的器官特異性衰老標志物 新研究在血漿中發現了器官特異性的衰老標志物,可以突顯個體在一個或多個器官中的衰老速度超過正常。"我們的研究引入了使用......

    華大智造測序平臺占比首次超過illumina!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向參加血液mNGS室間質評的實驗室公布了“2023年全國血液微生物cfDNA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室間質量評價預研活動結果報告”。醫業觀察從多家機構證實此事。報告顯示,參加......

    日本大阪府部分居民血檢異常,水體污染疑為罪魁禍首!

    日本媒體12日援引一項最新調查報道,大阪府攝津市部分居民血液中有機氟化合物含量偏高,健康受到威脅。調查人員分析,這可能與當地河流和地下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含量超標有關。圖源:新華社近期,日本關西地區......

    簡單的血液檢查調整可使重癥監護治療更安全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研究顯示,使用較小的試管從重癥監護患者身上采集血液樣本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的風險,并保留寶貴的獻血供應。目前,全球大部分醫院在對重癥監護室(ICU)的患者進行檢查時,都使用標......

    年輕血液可將年老小鼠壽命延長5%

    美國杜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手術將20個月大的小鼠與其他同年齡的小鼠或3個月大的小鼠連接在一起3個月,然后將它們分離,并測量其壽命。結果發現,年輕小鼠的血液能延長年老小鼠的壽命,證明了年......

    港中大證明血液中性粒細胞具抗癌力可成抗癌新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醫學院1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港中大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血液中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并證實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床潛力。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

    新的醫療解決方案極大地減少了產后大出血的嚴重后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員于5月9日發表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一種被稱為E-MOTIVE的新解決方案可以在減少與分娩有關的出血死亡方面提供重大突破。產后出血(PPH)--定......

    《自然》子刊:分析顯示,健康人血液中不存在微生物組

    血液微生物組,到底存在嗎?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認為血液是無菌的,但是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發現,除了敗血癥等疾病情況外,健康人血液中實際上也存在多種微生物。那么這可以說血液中也存在所謂的“血液微生物組......

    NatAging:血液中的特殊蛋白或與人類抑郁癥直接相關

    衰老的過程往往與機體神經系統癥狀的發生直接相關,比如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喪失和諸如抑郁癥等情緒障礙等,此前研究結果表明,血液中存在的名為GDF11的生長因子或許對于衰老小鼠的嗅覺感知和其大腦中新細胞的產......

    無需昂貴的侵入性手術,新設備可檢測跟蹤血液癌細胞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設備,可以檢測和分析血液樣本中的癌癥細胞,使醫生能夠避免采用侵入性手術檢測癌癥并監測治療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1日出版的《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學》雜志。20世紀20年代,奧托......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