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張曉華25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繼嫦娥六號任務后,中國探月工程將通過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2028年前后發射嫦娥八號,開展月球資源就地利用技術驗證。預計2035年前后,我國將構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以月球南極區域為中心,具備百公里范圍的科研作業能力。我國將通過地月一體化信息網絡,實現無人探月、載人登月、國際合作等多任務間互聯互通互操作,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月基綜合性科研平臺。
此外,我國將圍繞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按計劃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深空探測任務。
“我們將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等航天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我國計劃2025年發射天問二號,實現小行星探測和采樣返回;2028年前后將開展天問三號任務,通過兩次發射,實現火星采樣返回;2030年前后將發射天問四號,開展木星系探測。
“嫦娥五號、嫦娥六號采回的月壤,包括今后小行星、火星采回的樣本,都會組織我國科學家和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卞志剛表示,隨著航天領域國際合作層次越來越高,方式越來越多樣,還會有更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工作中,共同增進對宇宙的認知,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張曉華25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繼嫦娥六號任務后,中國探月工程將通過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2028年前后發射嫦......
光明日報記者張曉華25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繼嫦娥六號任務后,中國探月工程將通過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2028年前后發射嫦......
光明日報記者張曉華25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繼嫦娥六號任務后,中國探月工程將通過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2028年前后發射嫦......
欒恩杰 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甘曉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原局長、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導彈控制技術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欒恩杰的很多頭銜,都和航天......
4月5日,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泰國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部共同簽署關于探索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根據諒解備忘錄約定,中泰雙方將成立聯合委員會和聯合工作組,在空間探......
10月1日,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在阿塞拜疆巴庫開幕,國際宇航科學院主席舒馬赫等科學家為中國嫦娥五號團隊頒發了“勞倫斯團隊獎”。嫦娥五號總設計師胡浩等作為團隊代表出席頒獎儀式,并宣布嫦娥五號月......
俄羅斯時隔47年后再次發射月球探測器,任務前半段基本順利,但在落月的最后一次軌道調整出現問題,最終撞月墜毀,只差臨門一腳。8月2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布消息稱,“月球-25”號探測器目前已失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容易近日在北京表示,未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執行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發射任務,甚至更長遠的火星取樣返回和行星探測任務。據悉,作為中國現役運載能......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是人類開啟“星際時代”的第一站。今年,中國將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嫦娥六號將從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樣品......
中山大學20日介紹,中山大學“天琴計劃”中作為第“1”步的“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已于近日通過國家航天局的驗收,評定等次為“優秀”。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于2014年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