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秀杰及其研究生潘雷利用3D激光掃描技術,對距今40-80萬年前的周口店直立人腦的不對稱性進行了研究,探索人類進化過程中腦不對稱性的演化過程。該項研究成果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通報》(第56 卷,第16 期,1282-1287頁)發表。
周口店是在我國境內最早發現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自1927年正式發掘以來,周口店第1地點迄今已經發現了較完整的6具頭蓋骨化石,并相繼復原出對應的6件顱內模標本。腦演化是人類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顱內模作為古人類大腦形態的固化保存形式,儲存著古人類腦的解剖、生理和進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分析和探索人類腦進化的直接證據。迄今為止,對周口店直立人腦不對稱性的研究還只是局限在對比左右腦半球前后突出程度和兩側寬度的對比上。雖然魏頓瑞提出周口店直立人可能左腦半球更大一些,但由于受傳統的測量方法的限制,并沒有作深入研究和探討。
吳秀杰等采用3D激光表面掃描技術,對周口店直立人顱內模進行了掃描和三維重建,獲取其左右腦半球的容量和表面積,通過與現代人顱內模對比,顯示周口店直立人和現代人在左右半球的絕對腦量和表面積上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對稱性,然而在腦量和表面積構成的相對腦量上表現出明顯差異:周口店直立人左右半球的相對腦量沒有顯著差異,個體間差異較大;現代人左半球的相對腦量明顯大于右半球,個體間變異范圍較小。這提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腦的不對稱性不是發生在左右半球的絕對腦量上,而是起源于相對腦量的變化,這種解剖結構的變化可能與腦一側優勢的演化過程相關。
NextEgine公司生產的便攜式3D激光掃描儀能夠獲取物體表面的三維數據,精確度為0.79-1.05 mm,適合于人類頭骨、顱內模等標本材料的研究。該設備能夠捕捉標本表面的顏色信息,易于在電腦上清楚地勾畫出標本表面的細微解剖特征,可以較為準確地對標本進行測量、分割和鏡像復原,獲得標本各個部位的體積、面積、形狀等數據,是研究古人類腦演化的有力工具。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0972017)資助。
圖1 利用3D激光掃描技術虛擬分割顱內模過程
圖2 周口店直立人顱內模標本(a)ZKD III; (b) ZKD II; (c) ZKD X; (d) ZKD XI; (e) ZKD XII; (f) ZKDⅤ
腫骨中華大角鹿(A),駝鹿(B),水牛(C)和家馬(D)的下頜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近日,《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騏等人研究成果......
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地研究(產地)的相關研究較少。實際上,產地與礦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重要的兩個環節。......
連日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成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縣的一種生活在4000萬年前的古老靈長動物——世紀曙猿的下頜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
在長鼻類的主干類群象型類中,發育有一對巨大的上門齒(象牙)成為這一類群的鮮明特征。這一結構通常作為個體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爭奪交配權的武器。沒有象牙的長鼻類通常只存在于漸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類群中,如恐......
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國體質人類學雜志》(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Anthrop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與西班牙人類演化中心教授Emili......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邢松、山東博物館孫承凱與國內及西班牙學者合作在山東沂源人的研究中再次取得進展。《人類進化雜志》于2016年4月在線發表了沂源人牙齒形態特征的文章。沂源人化石材料發現于......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李強副研究員、王曉鳴客座研究員等人于2006至2012年間對青藏高原喜馬拉雅西部札達晚新生代盆地開展的生物地層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共發現了200多個化石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
1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研究所領導班子進行換屆考核并調研研究所戰略規劃貫徹落實情況。古脊椎所所長周忠和代表本屆領導班子作述職報告,從戰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裴樹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過對近年來三峽地區舊石器的詳細研究認為,古人類自中更新世以來一直在該區域活動,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屬于似奧杜威(O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