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極日之際,我國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這是我國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經過16年科學積淀和創新探索,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國大氣本底站家族,將對南極大氣成分濃度變化進行連續、長期業務化觀測,真實反映南極地區大氣成分及其相關特性的平均狀態,支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南極地區是全球大氣環境觀測的重要本底區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氣象研究所所長丁明虎表示,極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其觀測數據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科學價值,利于探究南極大陸大氣本底長期變化及規律、平流層-對流層交換過程、多圈層相互作用機制及人類活動對全球的影響,加之氣象科考隊員連續多年來此執行越冬任務,確保觀測數據能忠實“還原”南極多年來大氣成分組成和變化。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期間,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設了大氣化學觀測方艙,配備臭氧光譜儀、輻射觀測儀等,自此開啟南極大氣成分觀測業務。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溫室氣體在線觀測系統,正式開展高時間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連續在線觀測業務,我國也成為第三個能在南極開展此項業務的國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蓋臭氧、大氣化學、氣溶膠等7大類氣象要素在內的綜合觀測體系。作為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站大氣成分觀測數據已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南極“臭氧洞”公報》、中國氣象局《極地氣候變化年報》,并被科學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動極地天氣及氣候變化、極地大氣化學等領域科學研究。
“南極大陸,點亮氣象新坐標!”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曹曉鐘表示,后續將持續做好南極中山本底站的業務運行管理,充分發揮南極氣象觀測數據效益,繪好“南極中山曲線”,以助力更好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為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目前,我國共有青海瓦里關等9個大氣本底站。同時,位于環渤海、四川盆地等氣候系統關鍵區的10個擬新增大氣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啟動為期一年的觀測試驗。
(文中圖片均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提供)
3.2米口徑射電/毫米波望遠鏡——“三峽南極眼”,已成功部署于南極中山站,實現我國在南極中山站的首次射電天文觀測。三峽大學聯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3日在湖北宜昌公布了這一信息。射電望遠鏡是“......
1年前,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開始在南極半島傳播,殺死了許多海鳥。科學家們那時就想知道這種致命的病原體在偏遠大陸的傳播速度有多快、會給當地野生動物造成多大的破壞。現在,他們有了部分答案。據《科學》......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極日之際,我國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這是我國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經過16年科......
南極洲不僅有冰,還有火。100多座火山隱藏于冰原。其中一座高達3800米的埃里伯斯火山,在距離南極洲最大的科研基地——美國麥克默多站僅40公里的地方虎視眈眈。另一座是維希山,已經產生了令人不安的跡象,......
迄今,世界琥珀發現地圖中還有一塊空白區域——南極洲。然而,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JohannP.Klages的研究團隊填補了這一空白,他們在南極大陸首次發現了琥珀。相關研究成果11月12日發表于......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病毒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南極地區的不同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中檢測到H5N1禽流感病毒,包括在黑眉信天翁和南極毛皮海獅中。該發現表明,禽流感疾病影響......
一項國際研究新近發現,在南極夏季溫度最高的1月,南極洲冰架上57%的融水以雪泥形式存在,但通常情況下,區域氣候變化模型并沒有把這部分融水量計算在內。這意味著,南極冰架的融水量遠高于以往的預測。英國劍橋......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并全部返回國內,“雪龍2”號、“雪龍”號分別停靠香港、青島并向公眾開放。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博士......
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數千顆隕石可能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更快沉入南極冰層,讓許多此類地外物質樣本更難獲得。“南極失落......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極冰蓋是否是一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時炸彈”。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研究,來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魚的DNA新證據表明,西南極冰蓋比之前認為的更接近崩潰。如果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