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體內微生物菌群的數量及它們的重要性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人體內生存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及其他單細胞微生物,例如古生菌和原生生物,其中大多數位于腸道內。據估計,它們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人體自身細胞的數量。
眾所周知,人體內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對我們的健康有深遠的影響。
人體微生物研究工程(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宣稱,動物體內的微生物成分對它的免疫系統、心臟健康以及生活習性都有重要影響。
人們普遍認為,成年人體內的菌群可能受幼年生活事件的影響,尤其是出生方式和母乳喂養。剖腹產出生的嬰兒相比自然分娩出生的嬰兒在長大后似乎更容易患上肥胖、哮喘以及其它免疫系統疾病。大家認為自然分娩的嬰兒在出生時就受到母親身體微生物的影響。母乳喂養也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發現,這些幼年生活事件產生的影響持續時間并不像原來認為的那樣長。
佛蘭德腸道菌群項目(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FGFP)研究了超過1,000人的腸道菌群,并將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該項目的參與人員之一Jeroen Raes博士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作為全球范圍內最大的研究項目之一,他們研究了比利時成年人腸道內的微生物群。
該研究發現,剖腹產和自然分娩出生的嬰兒在長大后體內菌群的多樣性沒有區別。同樣,幼兒時期是否母乳喂養對長大后體內的菌群的多樣性也沒有影響。
Raes博士表示,每個人都認為人體內的菌群在出生時就確定了,但他們驚奇的發現幾乎沒有證據能表明成年人體內的菌群是有差異的。
致力于人類微生物菌群研究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化學家Julian Marchesi博士雖然沒有參與此項目,但他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意義重大。他認為,幼年生活事件對人剛出生的一段時間內是有影響的,這段時間大約只有五年。但當自身逐漸成熟并開始與其他人進行肢體接觸后,幼年生活事件的影響似乎就逐漸消失了。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幼年生活事件對成年后的身體健康沒有影響。Raes表示,幼年生活事件仍然非常有可能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對身體的健康產生影響。
Marchesi也贊同這一點,但認為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他說,“我們正在努力探尋幼年生活事件對后期生活的影響。菌群似乎與自身免疫類疾病和人體應對感染的機理有關。但是,我們還沒有發現幼年生活對人體感知能力的發育、免疫系統的發展等有何影響。”
能夠影響成年人體內微生物的因素聽起來似乎都很有意思,比如吃藥。服用阿莫西林抗生素的人,其體內菌群的多樣性就較差。Raes認為,藥物服用是影響體內微生物群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服用瀉藥和抗生素類藥物會影響體內菌群,使用激素也是一樣。有趣之處在于,之前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
而且,人體內微生物與其產生大便的類型有關。按照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人體產生的大便可以分為從1到7共七種類型,其中,1為像堅果一樣的單個硬塊,7為沒有固態物的水樣便。該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大便可以預測腸內菌群的多樣性。大便的類型值越高,腸道內菌群的種類越少。
這個發現很重要,因為它表明微生物群可以作為判斷我們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
Raes表示,微生物群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作為未來診斷某些疾病的一種方式,例如自閉癥、帕金森病和克隆氏癥。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與腸道內某種細菌有關。未來如果在腸道內檢測到這種細菌,就可以為帕金森病進行早期預警。帕金森病與便秘有關,而便秘會影響人體的腸道菌群,這可能就是它們的關聯所在。
這意味著我們要清楚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微生物群是什么樣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仍一無所知。
這個研究項目已經朝著這個目標采取了一些措施——“重點研究核心菌群的特性”。他們公布已經發現了600多種細菌,但距離終極目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Raes提道,“今后工作的一個重點方向便是研究腸道內所有的菌群種類,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我很希望我能說‘健康的微生物菌群就是這樣’,但這卻絕不是如此簡單”。FGFP項目正在繼續進行,接下來將對另外3,000人進行研究,Raes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發現。
Marchesi補充道,可能不存在一個絕對標準來衡量體內微生物菌群是否健康。我們可以把微生物菌群是否健康比作心臟輸出或肺輸出,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值,而是一個范圍,就像血壓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最佳值。他同時表示,目前的研究對象以西方白種人為主,這個項目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對于白種人、歐洲人、美國人以外的人種的腸道菌群不夠了解,這樣得到的結論可能不適用于中國人、非洲人或澳大利亞原住民。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有一年半的時間,隨著人們對新冠病毒的深入了解,新冠病例的治愈康復率在不斷提高,不過,其康復后的后遺癥也應該受到重視。曾發表在Nature的一篇文獻指出,多數COVID-19康復者面臨......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8月13日報道,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吃蟋蟀有助于改善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減少體內的炎癥。此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瓦萊莉·斯特爾(ValerieStull),是該校可......
即使你有潔癖,你也甩不掉伴隨你一生的微生物菌群,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這些微生物還能幫助你維持健康。今天(10月19日)《Cell》雜志發文,有研究人員把野生小鼠腸道細菌移植給實驗室“無菌”小鼠后,這些實驗......
據陜西省食藥監局通報,在近期組織的抽檢中,飲料、方便食品、酒類、速凍食品、糧食加工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餅干、食糖等8類154批次樣品中檢出不合格產品2批次,均為飲用純凈水。據悉,這2批次飲用純凈水......
隨著肥胖、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發病率的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患病率也逐年遞增.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通常伴隨著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紊亂、脂毒性凋亡、炎癥反應失調等現象.來自上海......
近年來,人體內微生物菌群的數量及它們的重要性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人體內生存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及其他單細胞微生物,例如古生菌和原生生物,其中大多數位于腸道內。據估計,它們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人體自身細胞的數......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the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表示,盡管HIV攜帶者和非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