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7-03-16 15:21 原文鏈接: 兩篇Science熱議中國科研改革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科技(S&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高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問題,最新一期(3月9日)Science雜志上,寧波諾丁漢大學的曹聰(Cong Cao)等人發表了評論性文章“Challenges of S&T system reform in China”探討了這些方面的問題,介紹了國內新的科研規劃,另外一篇題為“It's whom you know that counts”的文章則深入討論了科學界的裙帶關系問題。

      為了科技的發展,中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由此也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績, 但最近大家開始擔心,這些進步大多為“技術上的追趕”,而非真正的創新。因此自2013年以來制定的各項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徹底改革中國的研究機構和更廣泛的創新體系。

      2016年在全面改革的支持下,國家頒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創新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這篇文章指出,中國的科技計劃已經重新組建,旨在更有效地使用政府的研發經費,更有效地完成研究向商業化的轉化。文章重點介紹了機構和項目管理變化,其中包括一項倡議:將旗下有100多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重組成4大專題部類。就技術轉讓而言,政府還批準了實施讓學者在公司兼職有更大自由度的政策。

      盡管這些改革頗有希望,但文章指出,新政策所衍生的各委員會、機構和其他組織的自治權有多大還不清楚。作者們指出,這些改革讓科學家遭遇機構組織方面的巨變,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他們的結論是,這些措施是否會在中國政治版圖內運作良好還有待觀察。

      另外一篇文章探討了中國科研界中的徇私偏袒現象,認為這這構成了額外的挑戰。近期的一項研究:Social Ties and Favoritism in Chinese Science中,作者對2001-2013年間同鄉關系在中國“兩院”院士提名和選舉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實證證據顯示,對于“有關系”的被提名人,其在被提名后的投票中,當選院士的可能性遠高于其他被提名人。并且這些“有關系”的院士,其科研成果質量也不如“沒有關系”的院士。考慮到當選院士意味著在職業前景和科研經費申請上的巨大傾斜,作者認為,偏袒行為在中國學術界導致的資源錯配現象可能相當嚴重。

      “兩院”院士的評選分為提名、第一階段投票和第二階段投票。在2015年以前,投票范圍僅限于各學部內部的院士。“兩院”各學部主席團成員在第二階段投票當中,可以通過安排評估專家人選等方式,對投票人施加個人壓力,從而可能對最終的評選結果產生影響。作者將“與本學部主席團成員中至少一人出生于同一地級市”定義為“有關系”。在排除了研究成果質量、年齡、政治聯系、是否有博士學位、是否為系主任和一系列其它類型的關系,并控制住學科*年份固定效應之后,作者發現,對于“有關系”的被提名人,其最終當選院士的可能性顯著高于其他被提名人。經過換算后,前者比后者當選的可能性要高出約39%。

      文章指出,這些類似的科學界的裙帶關系也出現于其它文化的研究中,作者強調這一最新的研究“提醒我們,科學說到底只不過是一種社會制度,它會影響人類的行為,但也受人類行為的影響。”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