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饒毅:經費分配體制該改了
●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研究經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 ●目前正是中國打破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良機。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須基于學術優劣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系 近些年來,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長,甚至超過了中國最樂觀的科學家們的預期。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而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這些問題部分歸結于體制,部分歸結于文化。 盡管對于一些比如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小型研究經費來說,科學優劣可能仍然是能否獲得經費的關鍵因素,但是,對來自政府各部門的巨型項目來說,科學優劣的相關性就小多了,這些項目的經費從幾千萬元到幾億元人民幣。對后者而言,關鍵問題在于每年針對特定研究領域和項目頒發的申請指南。表面上,這些指南......閱讀全文
施一公-饒毅:經費分配體制該改了
●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研究經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 ●目前正是中國打破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良機。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須基于學術優劣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系 近些年來,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
-施一公:饒毅其人其事
序言:從我聽說和認識饒毅算起,已經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并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后。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為人
饒毅落選院士-施一公表示“不理解”
昨日(8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初步候選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選人名單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數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顯示,145位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76歲,最
饒毅施一公聯合為《科學》雜志撰寫社論
饒毅施一公 編者按:施一公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饒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近日,兩位科學家聯合撰文,討論目前中國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他們在文章中指出,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亦兄亦友
施一公:君子饒毅 從我聽說和認識饒毅算起,已經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并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后。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
施一公-饒毅:靠什么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在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依照國際標準,而不是國內標準 本文的兩位作者是在各自研究領域成就卓著的海外青年學者。帶著拳拳報國之心,如今他們全身心地回到國內;帶著對中國強盛的熱切期盼,他們又將關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并不“專業”的領域。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習、任教的經歷,使他們更加強烈地認識到,創
饒毅施一公:支持年輕人-構建中國科學未來
完善體制的目標是鼓勵創新和更好地培養人才,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完善體制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輕人,特別是那些獨立生涯起步不久、相當于國外助理教授時期的年輕科學工作者,以及當代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博士后和研究生。 縱觀世界科教歷史,年
中國科研論文泡沫被施一公和饒毅無情地刺破!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目前相比施一公的社會影響力,饒毅似乎不能再與其相比,作為同時以美國著名高校終身教授回國發展的兩位科研大咖,在美國就有很多的交集,對于饒毅的為人,施一公卻是非常的敬佩,雖然施一公和饒毅的性格完全不同,甚至施一公對于饒毅的某些極端的做法并不認同,但是肯定饒毅絕對不是背后搬弄是非的人,
饒毅:為什么方舟子不能準確評論施一公的成就
方舟子近日發表文章,批評施一公所獲的一個獎。 實際上,方舟子擅長的是看見底線是否被突破、可以發現一些造假,但沒有評價科學的能力和水平。既不能評價物理學家潘建偉,也缺乏評價生物學家施一公的能力和水平。 簡而言之:在科學的山下,看得見山下的問題,看不見山上的高低。 直白地講:評價科學成就的高度
施一公饒毅等發起建立“中國民間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界成立未來科學大獎 2017年將頒百萬美元獎金 由中國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發起的未來論壇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舉行。論壇正式成立了被稱為中國民間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該獎項2017年將首度頒給生命科學領域的獲獎者,獎金金額達100萬美元。 未來論壇成立于2015年,發起人為
王志珍饒毅施一公梅永紅建言科技體制改革
采訪對象 王志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饒 毅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梅永紅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 創造良好的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
以積極心態支持優秀科學家回國:饒毅談施一公回國
2007年9月底,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全職回到北京大學,出任生命科學院院長一職。無獨有偶,今年2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施一公亦宣布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出任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一職。 這是繼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郭永懷教授等之后,在國際上成名后、壯年階段全時回國的兩位講席教授。據不完全統
兩位學者聯合呼吁打破科研經費分配潛規則
現在正是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時機,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須基于學術優劣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系。 京華時報訊“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甚
方舟子:讓院士恢復“榮譽稱號”本義
著名學者饒毅和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引發學界對院士制度反思。一直關注科學規范和科研誠信的學者方舟子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困局根本的解決辦法并非改變院士選舉制度,而是削弱院士特權。 方舟子認為,目前中國的院士權力太大,已不僅僅是榮譽稱號,而是代表著掌握很大學術權力,擁有更多學術資
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友人對他說:“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決定回國 回清華組團隊“狂人”潛心學術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學》雜志 同行稱有望角逐諾獎 “清華副校長”任用公示已結束 “一公,我們都欠中國至少15年的全職工作。”友人王曉東的一句話讓施一公久久難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時間
對話北大教授饒毅:科研經費不是福利
他是享有國際盛譽的神經生物學家,是北京大學教授;對飽受詬病的中國科研體制,他一直保持冷靜關注,也是一個經常提出批評建議的建設者。《北京大學校報》評論他是最有趣的科學家、堅定的改革者。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他曾致信《自然》雜志,督促他們因不嚴謹的報道向中國運動員葉詩文道歉。最近,他
饒毅:這是我見過的最差科學經費管理
在我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普遍對支持科學研究有廣泛共識,在我國具備一定支持科學研究的經濟條件的情況下,科技部正在推動最大的兩個所謂“2030”計劃:量子計劃、腦計劃,預計十年時間里國家投入各數百億。 如何提高國家經費使用效率,使納稅人的經費得到有效使用,使經費用到有意義科學工作,是每一個涉及科學計
施一公:時不我待-舍我其誰
今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圍繞知識分子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為國家和人民所作的歷史貢獻,精辟論述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重大意義,對廣大知識分子更好地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知識分子工
饒毅:問題絲毫沒解決-最常見是冷處理
名為做課題實為圈錢:科研經費“黑洞”有多深? “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一篇討論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的社論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有評論認為,這一社論
美雜志質疑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科技部反駁
科技部新聞發言人11月8日表示,今年9月,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的“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國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分配問題,科技部認為與事實不相符合。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今年9月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討論目前中國科
科研經費分配應該遠離權力和人情
要打破目前中國科研產出有數量奇跡、少質量驚喜的困局,必須建立起以學術創新為宗旨的課題申請和科研經費分配制度。 日前,我國學者施一公和饒毅在《科學》雜志撰文指出:盡管近年來中國科研經費持續高速增長,但現行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巨大科研投入的保障下
-饒毅:科研經費大項目指南是怎么立項的
制度和自律,相輔相成。但是如果毫無自律,制度作用很小,而有些制度,無論如何自律,都無濟于事。本文以科學大項目的經費指南制定過程,說明自律為什么不能糾正制度的錯誤,只有改變才能起作用。 科學經費大項目,是指經費上千萬以上的項目,這些不一定是大科學,大科學是指需要很多人協同參與的項目,如曼哈頓工程
饒毅:中國腦計劃是我見過的最差科學經費管理
在我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普遍對支持科學研究有廣泛共識,在我國具備一定支持科學研究的經濟條件的情況下,科技部正在推動最大的兩個所謂“2030”計劃:量子計劃、腦計劃,預計十年時間里國家投入各數百億。 如何提高國家經費使用效率,使納稅人的經費得到有效使用,使經費用到有意義科學工作,是每一個涉及科學
施一公:“一心為公”的學術大師
就像人類的遺傳密碼儲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風也“隱藏”在父親的生活言行中。父親給他起名寄予厚望,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對理科產生興趣,熱心腸地幫助鄰里鄉親解決生活困難,帶領工廠做技術革新……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響到他如今做科學的準則:育人、為民,一心為
清華施一公最新Nature文章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a presenilin family intramembrane aspartate protease”的論文,報告了一個presenilin/SPP家族膜內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體結構,相關成果發布在12月19日
施一公:居安思危-實現強國夢想
●我們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學生走入社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與他們在大學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就很難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堅信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我們要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經輝煌
施一公:經得起推敲的理想主義者
“人活著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讓自己內心最深處得到安寧與滿足。中國還有很多東西亟待改進,我今年43歲,正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些事,這種成就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施一公,43歲,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2007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北大教授饒毅落選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中科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45人名列其中。此前因涉嫌貪污被刑拘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段振豪,毫無意外地沒有出現在這份最新出爐的名單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初選出局,昨天(17日),他更新博客稱,今后將不再成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
饒毅:卸任才能檢驗學術體制的穩定性
9月3日,饒毅正式辭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職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吳虹教授出任新一任院長。之后,饒毅在博客中用孟子的“盡其心、以事天”總結工作,結尾還寫到“我個人感謝今天凌晨學院老師給我寄來的評語/悼詞,活著聽悼詞乃人生一大幸福”。很多人對饒毅的卸任辭表示惋惜,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
北大院長談落選中科院院士:海歸最怕處理關系網
8月17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呼聲很高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落選。當天,這名“頂級海歸”在博客上發布半年前即已準備好的一份聲明,稱“從今以后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選?院士增選制度問題何在?幾經電話溝通,饒毅接受采訪。 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