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與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天文臺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文臺研發的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開展了近地小行星的常規觀測,實現了對近地小行星的精密定位和定軌。
近地小行星是指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距離較近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可能會撞擊地球并帶來災難,因此天文學家對這些小行星進行長期精密監測,并對新發現的小行星進行跟隨觀測,以快速計算它們的軌道參數,判別它們是否存在撞擊地球的風險。
在基于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獲得小行星高精度天體測量位置的基礎上,該研究利用自主研發的定軌軟件,精密測定出小行星的軌道,并計算出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觀測近地小行星的誤差,即在赤經和赤緯方向分別為0.24"和0.32"。該工作使用的觀測數據包括2019年至2023年中國西安50厘米望遠鏡以及2011年至2022年烏克蘭尼古拉耶夫50厘米望遠鏡觀測到的約500顆近地小行星的11000多組位置信息。
進一步,研究發現,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的觀測精度不受近地小行星視速度的影響,因而適合觀測這些快速移動目標。同時,這一技術的觀測精度不受觀測預報誤差的影響,故適合觀測新發現的近地小行星。基于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構建的全球小口徑望遠鏡觀測網利于全球近地小行星監測,可確保地球免受小行星撞擊的威脅。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學雜志》(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觀測小行星原理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與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天文臺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文臺研發的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開展了近地小行星的常規觀測,實現了對近地小行星的精密定位和定軌。近地小行星是指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距......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與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天文臺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文臺研發的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開展了近地小行星的常規觀測,實現了對近地小行星的精密定位和定軌。近地小行星是指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距......
2023年2月底,中科院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1米大視場光學望遠鏡(NOWT)首次發現了一顆近地小行星。近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通告確認,并授予臨時編號2023DB2。這使新疆天文臺繼國家天文臺(5顆)......
2022年7月27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告確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紫臺)于7月23日和24日新發現兩顆近地小行星,2022OS1和2022ON1。這兩顆小行星都是紫臺盱眙近地天體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
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近日發現一顆正在向地球飛來的近地小行星。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其編號為2022AA,預計它將于2月4日飛掠地球。這也是2022年全球范圍內發現的首顆近地小行星。紫......
11月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近地小行星2020VA1,該小行星是一個Apollo型的近地小行星,目前正在接近地球,預計將于2020年11月20日飛掠地球。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