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大二院)獲悉,該院于27日成功實施中國首例雙肺、肝臟同期聯合移植術。目前患者鄒新生命體征平穩,肝肺功能恢復良好,專家團隊經過詳密評估,于28日11時撤離呼吸機。
命運雪上加霜的他 碰上一群不信命的專家
40多歲的鄒新,5年前突然開始咳嗽,被診斷為肺間質纖維化,此后便開始與病魔抗爭。近一年來,他咳嗽咳痰更加厲害,伴隨嚴重氣喘,平時只能依靠吸氧,無法下床。
2月22日,鄒新由救護車轉送至浙大二院,在高流量吸氧的狀態下,血氧飽和度只能維持在80%左右(正常人在不吸氧的情況下血氧飽和度正常值大于96%),肺移植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據悉,除了呼吸衰竭以外,鄒新還有嚴重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國內著名的肝膽胰外科、肝移植專家、浙大二院院長王偉林領銜的醫療團隊特邀“中國肺移植第一人”陳靜瑜,給鄒新進行全面評估,專家團隊決定盡快為其施行雙肺、肝臟同期聯合搶救性移植手術。
為了順利完成手術,浙大二院器官移植中心及MDT團隊,針對鄒新的全身情況,術前多次開展多學科討論,為其制定了精密的手術流程,時間把控精確到分鐘。
27日一早,一場生命接力手術在浙大二院手術室有條不紊地進行。
十余個小時生命流轉 愛終究創造奇跡
27日7時30分,腦死亡捐獻者送入手術室,她將捐獻肝臟、肺臟、心臟、兩個腎臟及一對角膜。醫護人員對捐獻者鞠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7時40分,不遠處的另一間手術室內,受捐者開始進行麻醉。9時,陳靜瑜及浙大二院胸外科吳明肺移植團隊共同為鄒新開胸,進行雙肺移植手術。11時58分,患者雙側“新肺”動靜脈先后開放,“移植肺”開始工作。
12時20分,肝移植團隊開腹開始切除病肝。王偉林表示:“這臺手術難度很大,病人肝硬化很厲害,同時患有門靜脈血栓,又有側肢循環的形成,術中血流動力學很不穩定,給我們手術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但是經過團隊的齊心協力,我們克服了所有困難。”
16時,成功完成肝臟移植手術。18時30分,ECMO(體外膜肺氧合)撤離。
王偉林說,“這樣高難度的肝肺聯合移植手術在中國還是第一例,從開胸到關腹時長10個多小時,非常難得。我們會很好地總結經驗,相信在我們團隊不斷鉆研、不懈努力下,今后還會做第二例、第三例……在這個領域引領世界的先進技術,甚至走到世界的前列。”
當日20時20分,經歷10余個小時手術的鄒新,被送入綜合ICU,暫時生命體征平穩,迎接他的是術后的考驗。
對于綜合ICU的黃曼團隊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肝肺綜合征和肺動脈高壓等復雜的病理交互作用,讓肝肺移植在圍手術期面臨重重挑戰。首先,肝臟與肺臟擁有截然不同的最佳容量復蘇和機械通氣要求,這矛盾的處理需要移植團隊在麻醉及術后圍手術期管理中尋找最佳平衡點,不能厚此薄彼。隨后,再灌注綜合征和免疫抑制期急性感染會令新生的兩個器官相互掣肘,增加管理難度。
據介紹,此例雙肺、肝臟同期聯合移植手術,術后的血流動力學監測、器官功能之間的相互影響、出凝血的控制、精準抗感染與免疫抑制方案之間的平衡、機械通氣撤離的時機、早期康復訓練、營養和心理健康等問題,都是綜合ICU面臨的嚴峻考驗。院方介紹,綜合ICU團隊將用專業和堅守,守護鄒新來之不易的生命希望。
如今,鄒新正半坐在綜合ICU的病床上,有序的監護聲宣告著他術后穩定的病情,所有病情數據都牽動著所有參與這場全國首例肝肺聯合移植手術的醫務人員們。手術雖結束,但守護不停歇。
細胞衰老與人體的胚胎發育、損傷再生、癌癥和衰老等生理病理過程緊密關聯。不過,同樣是“年邁”的細胞,卻有好有壞,有些在體內作亂,有些則默默守護健康。但如何精準識別衰老細胞中的“好細胞”與“壞細胞”卻是個......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9月11日透露,該院小兒外科近日為一個僅5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術后患兒恢復良好。今年4月,王女士帶著自己剛滿月不久的孩子俊俊,來湘雅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該科室副教授朱勤經......
時間限制飲食法是一種間斷禁食方式,通過限制進食時間窗口(如每天8小時或4小時內進食)來幫助調節血糖和血脂代謝,從而減輕體重。北京大學多個團隊合作發表在《細胞·代謝》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時間限制飲食法能顯......
如今,塑料制品被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塑料污染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據估計,到2025年,環境中將有大約110億噸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可能會不斷破碎,碎裂成微米甚至納米級的顆粒,即所謂的微/納米塑料(M......
酒精性肝病(ALD)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肝病類型之一,包括脂肪變性、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細胞癌。盡管ALD的疾病進展特征和發病機制已經明確,但對任何階段的ALD均缺乏有效的......
顯微鏡圖像顯示,“領導細胞”會快速遷移到傷口邊緣,其中“領導細胞”的細胞核呈白色,細胞膜呈紅色。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科學家在肝臟內發現了一種被稱為“領導細胞......
4月16日,微知卓創始人兼核心技術發明人惠利健團隊與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合作,在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NatureGenetics雜志上發表了兩篇題為“Aspatiotemporalatlaso......
【編者按】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編號:22DZ2304300)下,澎湃新聞聯合《世界科學》對獲得國家及上海市科技獎勵的成果進行科普化報道。本篇報道圍繞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肝......
《自然·通訊》雜志14日發表了一項研究,來自澳大利亞西梅德兒童醫學研究所(CMRI)的研究團隊在整個人類肝臟中測試了一種基因療法,目的是為危及生命的遺傳病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次直......
《自然·通訊》雜志14日發表了一項研究,來自澳大利亞西梅德兒童醫學研究所(CMRI)的研究團隊在整個人類肝臟中測試了一種基因療法,目的是為危及生命的遺傳病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