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細胞核內有類似于細胞區室( compar tment)的亞結構,稱為核區室( nuclea r compar tment)。核區室主要分為兩類: 染色體域( CT)和染色質間區室( IC)。核仁也是一種經典的核區室。C T與IC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細胞核呈現區室化的核結構,對基因表達進行高層次的調控。20世紀70~ 80年代早期, 染色體繪圖技術( chromosome painting )證實, 每個染色體(至少對于其大部分染色質)在核內占據獨立的區域,稱為染色體域( CT)。它們是互斥的實體。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內陷的非染色質空間即染色質間通道,從CT的外周延伸到內部,形成類似“海綿”的能滲透的三維結構。CTs由不同的染色體臂和染色體區帶組成。染色體臂內G亮帶或稱R帶是早期復制區帶,基因較密,含管家基因和組織特異基因; G暗帶是中后期復制區帶,基因較少,含組織特異基因; C帶是晚期復制區帶,包括著絲粒異染色質和其他的結構異染色質, 缺少基因。R帶中基因密度更高的區段稱T帶。
在人成纖維細胞中,基因含量高的染色體在核中部呈輻射狀分布,而基因含量少的染色體位于核周邊。當細胞離開細胞周期后,會放松這種位置限制。表明基因含量可能是CT定位的決定因素。染色體在核內的分布是非隨機的,但隨細胞類型的不同C T分布變異很大。即使同一細胞類型,基因活性的改變,不同的分化階段,細胞周期的不同時項,核結構都會有顯著的改變。
染色質間區室目前有兩種觀點: ① Cremer 等提出染色質間區與其內含物及其由染色質域表面提供的邊界,構成了染色質間區室( IC)。② IC是染色質間區動態集聚的實體, 如Cajal小體、核斑( nuclea r speckle )、PML小體、核苷酸切除修復體( nucleo tide exci sio nrepai r, N ER)等。C Ts和ICs構成了區室化的核結構。兩者協同演化,相互作用,影響基因及其轉錄相關因子的定位,進而調控基因表達,將這種調控方式稱為C T-IC模式。
IC,或在伸入染色質間區的染色質環上(圖1)。深入CT的染色質間通道增大了CT的表面積,使得CT內部的基因也可位于C T的內表面,從而與IC接觸。相應的,沉默的基因位于緊密染色質域內部而與轉錄裝置隔離。觀測到一些基因活性區域會逃逸CT的束縛,形成染色質環。如人成纖維細胞MHL-II基因簇經IFNγ誘導后,從6號染色體中游離成環。不僅如此,持續沉默的基因有必要與持續活化的基因隔開,而定位于不同的染色質區室。作為基因活化與沉默的重要機制,基因表達模式的穩定改變,需要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變動,以使相應基因位于開放或關閉的染色質區室[6 ]。哺乳動物血細胞發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證。B、T淋巴細胞發育中的沉默基因經歷變動, 以定位于旁著絲粒異染色質區[13 ]。在黑腹果蠅( dro sophila melanogaster)常染色質的一個brow n 等位基因中插入一段異染色質后,兩等位基因與著絲粒異染色質關聯,致使野生型等位基因的轉錄失活。
一定區域招募功能不同的因子的能力可決定染色質功能狀態。染色質結合蛋白的動態交換使調節因子得以到達染色質。過表達抑制蛋白或激活蛋白,并同時檢測報告基因在不同染色體位點的表達,表明抑制因子的持續提供將維持異染色質結構,而激活因子的上調將消除異染色質化對基因的抑制。
研究表明,增強子有抗沉默的作用。轉基因試驗中,增強子足以使基因離開異染色質區并抑制基因沉默,表明增強子通過抑制基因定位到異染色質區而維持基因表達。轉錄起始因子結合到增強子可促基因被招募到富含染色質變構復合物、組蛋白乙酰化酶及其它轉錄裝置機組分的核區室。基于此提出一種調節元件激活機制: 轉錄激活因子結合到調節元件而破壞其與本地異染色質的相互作用,基因從而可進入活性核區室。基因表達的調控一方面通過順式作用元件和調節因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改變基因定位; 另一方面IC通過對相關因子的匯集、阻滯調控基因轉錄。
“趕巧了,實際上這兩項工作我們‘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及一個月內在《細胞》和《自然》連發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余一語道出科研背后的艱辛。過去十幾年......
細胞程序性壞死,也稱為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一種受遺傳調控的、能夠引發細胞溶解性死亡的細胞死亡途徑。是多種炎癥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細胞程序性壞死通常由凋亡信號通路的......
事實證明,改性病毒是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材料送入細胞核的便捷方式--但它們價格昂貴,難以擴展,而且有潛在毒性。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非病毒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大多數人都聽說......
自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
有“鐵絲網”覆蓋、隱蔽在核膜下方、“垃圾”基因打包運進來……細胞核里的“垃圾區”同人類世界的垃圾區有著相似的特點:封鎖、隱蔽、垃圾打包、人跡罕至。3月28日,《自然》子刊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聚焦了一系列......
2022年1月11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孫飛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張傳茂課題組等,在爪蟾核孔復合體外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最新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以8?structureofth......
具有多個跨膜結構域的跨膜蛋白很少在細胞核內發現。為了實現核內定位,必須首先從宿主膜中提取假設的跨膜蛋白,并且必須保護多個疏水跨膜結構域免受細胞質親水環境的影響,以保持蛋白質的正確構象。從機制上講,這帶......
一百五十年前,DmitriMendeleev創建了元素周期表,這是一種根據原子核性質對原子進行分類的系統。本周,一群研究生命樹的生物學家推出了一種新的細胞核分類系統,并發現了將一種細胞核轉變為另一種細......
RNA表觀修飾是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100種RNA的化學修飾被鑒定出來,而作為真核生物mRNA內部豐度最高的RNA修飾,m6A的功能研究備受關注。m6A可以被甲基轉移酶復......
在后生動物發育、免疫監視和癌癥傳播期間,細胞在復雜的三維微環境中遷移。這些空間被細胞和胞外基質擠壓,產生具有不同大小間隙的迷宮,這些間隙通常小于遷移細胞的直徑。大多數間質細胞和上皮細胞和一些但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