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痰標本培養確定分離菌是否為可能的感染菌最簡單和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痰標本涂片,首先感染菌會導致白細胞大量增加,其次由于感染早期(細菌/真菌)啟動非特異性免疫因子中中性粒細胞是最主要的免疫細胞,吞噬和包裹現象是反映細菌與機體免疫系統的相關性的最重要的信號,觀察這一現象有助于區別是感染還是定植。
俞云松教授認為 :定植和感染區別是比較困難的,是大家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現有方法很有限,采用下面的方法可能對定植與感染的判斷有一定價值:通過痰涂片證明標本是合格的,再看吞噬細胞內或者周圍是否有革蘭染色為成對排列的球桿菌,如果有提示這個可能是感染的鮑曼不動桿菌,如果能結合定量培養更好。
植物通過分布于細胞膜的免疫受體來識別病原菌,從而感知病原菌入侵,但有的病原菌能通過向植物細胞注入效應因子來躲避免疫受體,進而感染植物細胞。日本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這一機制的“巧妙”之......
浙江大學朱永群實驗室和周艷實驗室在Cell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basisofthebacterialflagellarmotorrotationalswitching......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孫廣宇教授團隊在鉀營養調控免疫、促進植物抗病性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在Plant,Cell&Environment上。研究以煙草赤星病害體系為對象,解析......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王啟要課題組在病原菌毒力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核酸研究》。如果將細菌核心基因組比作細菌內部的原住民,那么細菌進化的主要驅動力就是水平轉移基因元件(入侵者......
引入根際競爭型有益菌,提升根際免疫,可有效壓制土傳病原菌及其“幫手”。南京農大供圖根際微生物群落構成了抵御土傳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線。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聚焦于根際微生物如何直接抑制土傳病原菌的生長。近......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揭示了水稻與白葉枯病菌相互適應的遺傳機制,為作物與其病原菌的共適應模式和相關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研究成果發表于《植物細胞》(ThePl......
寄主植物與其病原物之間的協同進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涉及相互作用物種間的互惠和適應性變化(Woolhouseetal.,2002)。在現代農業系統中,作物與其許多病原物之間的關系通常表現為極端的“軍備競賽......
在世界范圍內結核分枝桿菌是最具破壞性的病原體之一,根據WHO數據,2019年有150萬人死于結核病。對多種抗結核病的特效藥產生抗性是醫生和患者最擔心的事情,對科研人員來說,需要盡快研發治療結核病的新型......
近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BacterialbiodiversitydrivestheevolutionofCRISPR-basedphageresistance”的......
近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BacterialbiodiversitydrivestheevolutionofCRISPR-basedphageresistanc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