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事故是公司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環境事故,不僅給社會和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使企業的誠信和社會責任形象受到重創。”7月19日晚,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掌門人陳景河通過上杭縣電視臺道歉。他表示:“最近幾天,自己和公司管理層處于深深的自責之中,”并承諾“公司會承擔應有的責任,愿意接受任何處罰和處理”。
紫金礦業為泄漏事件道歉的同時,更多的壞消息傳來。
7月18日,廣東省環保廳向福建省環保廳發出特急函件,指出近日來,福建省棉花灘水庫出水與廣東省大埔青溪電站水體混合后銅含量明顯增加,已超出漁業水質標準,對兩省跨界河段產生明顯影響。
第二天,紫金礦業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一案被立案調查,接到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的《立案調查通知書》。
同日,一份記者調查顯示紫金礦業公司管理團隊有多人曾供職當地政府部門,其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相當部分有政府部門工作背景。
的確,最近一周紫金礦業仍身陷“環保門”的漩渦當中。特別是伴隨著15日深夜新聞發布會、16日“二次泄漏”事故、上杭縣汀江沿岸居民長達十幾年“用水難”以及紫金礦業在環保問題上重大漏洞等諸多情況的披露。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自13日復牌之后,紫金礦業在經過連續幾天的下跌之后,19日下午迎來了小幅上揚,20日更是在A股和H股大漲。泄漏可能導致天文數字損失的情形下,紫金股票的這一動向值得回味。
詭異的二次泄漏 7月17日中午,有上杭縣當地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16日晚有很多武警進入了礦區,而17日這些人下山的時候,渾身泥漿。“昨天晚上,礦區肯定又發生問題了,不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上述人士據此猜測。
時代周報記者隨即和另一家媒體的記者一同向紫金礦業的副總裁劉榮春求證,但是得到的答復是“迄今為止并未接獲此類信息,外界的傳言不足為信”。
當日下午,記者趕赴紫金山金銅礦濕法廠。一位廠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16日晚10時30分左右,3號中轉應急污水池確實發生滲漏:“我們值班人員巡查時發現220號排洪洞有泄漏情況,隨即在政府和企業的調度下迅速進行了堵截,到第二天早上7時左右,基本堵截了污水的外排。”
“16日晚的滲漏是整個事故搶險中的一種次生事故,是原來事故的一種延續。”對于發生的“二次泄漏”,18日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此次發生滲漏的3號中轉池是在事故發生后,為了使進入溶液系統的可能有危險的溶液往回抽調而設的過渡性溶液池。正因是過渡性的溶液池,它在施工防汛措施、工程基礎上可能存在一些欠缺。”
原來,在這個中轉池下面有一個排洪洞,先前檢測即有些異常滲漏情形,但總流量不大,16日晚出現滲漏加大的跡象。據初步估算,此次滲漏的污水約為500立方米。
在發生重大事故之后半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再次發生事故,顯然,紫金礦業在環保問題上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凡事預則立。十幾天的時間發生兩次污水泄漏事故,說明該公司在環境保護上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上杭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原環保局退休老干部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
據這位老干部介紹,近年來因紫金礦業引發的環境問題出現了多次,其中,“1999年和2000年兩件事影響最大。”
原來,1999年百年未遇的洪水沖垮了紫金礦業攔截廢礦渣的大壩,大量帶有氰化鈉殘留液的礦渣沖毀了當地農民的莊稼;而2000年10月發生的氰化鈉泄漏事件―當時一輛載有10.7噸氰化鈉的汽車在去紫金礦區的途中發生了傾覆泄漏―造成附近102名村民因中毒住院治療,家畜家禽大量死亡,飲用水源嚴重污染。
逆市漲停為自救? 陷入“環保門”之后,紫金礦業于7月14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接到福建證監局專項核查通知,決定對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污水池突發滲漏環保事故信息披露問題進行專項核查。香港聯交所也正在向紫金礦業問責,據稱紫金礦業董秘已經奔赴香港解釋公告延遲原因。而在7月19日,紫金礦業又接到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書》,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一案被立案調查。
就在紫金礦業接連收到罰單和面臨巨額賠償時,紫金礦業的股票竟然在A股和H股全線飄紅,其中7月20日A股漲幅為9.98%,H股漲幅為7.38%。當天紫金礦業A股甚至出現了漲停,成交額達到14.52億元,是紫金礦業三個月來的最大成交額。
逆市漲停,如此蹊蹺的漲停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
記者查閱《證券法》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相關條例,發現如果證監會最終認定紫金礦業信息披露違規,那么紫金礦業很可能會面臨投資者的訴訟。
“紫金礦業關聯資產可能在抬高股價以避免投資者因瞞報受損訴訟紫金礦業。”中信建投的一位注冊分析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如抬高股價,減少投資者的損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紫金礦業的壓力。”
曾任職于華富基金、現從事私募基金運作的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達了她對逆市上揚的猜疑:“這很可能是紫金礦業左手買,右手賣的資本運作,自救可能性偏大。”
但是,要挽救這家環保名聲狼藉且面臨巨額罰單的公司,并非易事,因為“挽救”的前提是先“問責”。
事故發生后,公安機關已依法對紫金山銅礦濕法廠污水池滲漏突發環境事件涉嫌重大污染事故案進行立案偵查。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相關責任人被刑事拘留。
“我們對紫金山金銅礦分管安全環保工作的副礦長和紫金山金銅礦環保安全處處長兩人進行停職檢查。”紫金礦業董事會在給公眾的道歉信中表示他們已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隨著事故責任調查工作的深入,公司還將繼續對相關的責任人進行問責處理。”
在痛定思痛后,紫金礦業拋出了7條關于環保的承諾,其中包括開展安全大檢查、落實環境安全問責制等。但翻閱紫金歷史,“屢教不改”的不良記錄并不少見。
在環保方面上,紫金礦業的內部管理有問題不言而喻。18日,陳景河承認,這次環境污染事件原本可以避免,“也就是幾個億的投資,但(現在)太晚了。”
招商證券對紫金礦業的前景持消極態度:“紫金的高速成長期已過,未來業績的拉動主要依靠其銅、鋅等礦種的產量擴張,而黃金產量增長幅度有限。”
“但仍然有人在不斷買入,可能他們想抄底進入。”前述中信建投的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紫金礦業背靠大山,回暖的可能性不小。”
曖昧的政企關系 “紫金礦業為了抓住企業安全環保累計投入近2億元資金。”紫金礦業宣傳部部長鄒永明發給記者的一份文件如此寫到。
這份文件中還有一段話:紫金礦業堅持“生命第一、環保優先”的理念,將安全環保視作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是一張軍令狀,更是一份承諾書。
20日下午,時代周報記者從上杭縣財政局處了解到2008、2009兩年,紫金礦業對上杭縣的財政貢獻達到了60%。不過,紫金礦業與當地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樣為人們詬病。
一份公開資料顯示從政府機關轉投紫金礦業的有20多人,一些人甚至是董事會、監理會成員。其中,65歲的原上杭縣人大主任林錦添和現任武平縣副縣長鄭錦興最為典型。前者曾擔任紫金礦業黨委副書記,如今改任黨委常委;后者原是武平縣政府公務員,后任上杭縣副縣長。2006年8月,鄭辭職下海,到紫金礦業做監事。去年6月18日,紫金礦業發布公告稱,鄭錦興因工作變動請辭。隨后,被武平縣人大常委會任命為武平縣副縣長。
“這么多官員退休或者下海后進入紫金,就是因為紫金礦業可以開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年薪。”當地的一位出租車司機謝麟告訴記者。
但上杭縣一些官員并不這樣認為,縣宣傳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紫金礦業的大股東是上杭縣國資委,政府有資格對其進行管理和服務,因此官員進入紫金十分正常。”紫金公司的鄒永明部長也表示,“退休官員不再是官員了,我們聘用他們沒有任何問題。”
在這次“環保門”中被披露的還有紫金礦業和當地社會之間并非和諧的關系。“我小的時候,汀江的水真的很好喝,帶點甜味。”家住上杭縣城的唐鳴(化名)告訴記者,40歲的他現在是一家礦泉水代理商。
“自來水不能做飯、不能喝,這都是紫金礦業污染造成的。”唐憤憤地說,“污染太嚴重了,沒人敢喝這種水,只能洗洗澡和沖馬桶。”
讓記者吃驚的是,上杭縣城居民買2元一桶(50斤)山泉水的生活已有10多年歷史。“紫金礦業讓少數與它有關系的人富起來了,可是我們這些人的生活卻因為它更困難了,”住在上杭縣解放路的邱紹華感慨道。解放路是上杭的一條平房老街,至今仍有不少收入低的人居住在那里。
除飲水難外,很多上杭人也將物價和房價的上漲歸因于紫金礦業。據介紹,自從紫金大發展之后,上杭的房價達到了3000-4500元/平方米,比周邊的縣城高50%左右。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紫金礦業是金色的,但是在我們上杭人眼里他是灰色的。”上述環保局退休的老干部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
“第一金礦”前世今生 對福建西南山區縣上杭的老百姓來說,“中國第一金礦”的紫金礦業是一個傳奇。
幾年前,紫金礦業集團門前,紫金礦業的員工拿著原始股份一股當一元用,去雜貨店門口的老大爺那里買水。2007年初,老大爺收進的股票翻了300倍,他住上了洋房,開上了轎車。
紫金礦業從福建龍巖的上杭紫金山金礦起家,這家當初發不出工資被迫分攤原始股的草根公司如今已是國內明星企業。不到20年的時間,上杭縣也依靠紫金礦業擺脫了全國貧困縣的名號。
1993年,時任福建閩西地質大隊長的陳景河下海,入主國有的上杭縣礦產公司,試圖開發紫金山的金銅礦。他開始了平生第一次冒險,將傳統上只在北方干旱、平坦地區使用的黃金提煉工藝“堆浸法”引入多雨的紫金山區,用氰化鈉溶液噴淋破碎后的金礦石,再收集含金溶液提煉黃金。
后來,陳景河多次提到,此舉目的是在降低投資成本的同時,使那些原先沒有開采價值的低品位礦具有開采價值。然而,在今天看來,此舉或多或少埋下了這次泄漏的隱患:如果沒有嚴格的環保措施,南方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很容易引發滲漏。
同樣引起爭議的技術創新舉措是1997年的“亞洲第一爆”。據介紹,為采用露天開采方式,陳景河進行了定向爆破,幾乎削平了整個紫金山山頭。現年83歲的李新國對記者表示,“爆破后開采是容易了,但是嚴重破環了山體環境,也容易造成大范圍的浮塵。曾經秀美的紫金山,突然變成光禿禿的,令人十分痛心。”
1998年,紫金礦業出現飛躍式發展。這一年,陳景河成功地把國有獨資的上杭縣礦產公司改制成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閩西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國有股減持到87%。2000年,陳又成功地把公司改制成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大量民營資本進入,國有股減持到48%。
飆漲的黃金價格讓紫金礦業的利潤在2002年翻了一番,紫金礦業也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路。到2006年底,它已在福建、新疆、貴州等20多個省投資組建了約80家下屬公司。其間,陳景河還成功地把紫金礦業引向資本市場:2003年,紫金礦業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2008年回歸A股。
2009年,紫金礦業成功躋身英國《金融時報》公布的全球500強企業,居243位。
“作為世界500強,紫金是個大企業。從一家小企業變成世界性的大公司,紫金發展歷程很短,速度確實是快,但這也間接導致了紫金礦業污染事故頻發;此外,作為一家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環保問題。他們也應該有這個資金和技術力量承擔這些責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杭縣政府官員如此對時代周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