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員會官員組織包括阿蘇衛垃圾焚燒廠周邊居民在內的多位居民代表參觀高安屯垃圾焚燒廠。這是自年初政府組織居民代表赴日考察后,政府與阿蘇衛垃圾焚燒廠周邊居民的再次公開接觸。圖為居民代表參觀填埋污水處理車間。
6月18日,環境保護部網站上發布通知指出:為妥善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問題,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擬定了《關于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意見和建議。征集意見的截止日期為2010年6月25日。
對于公眾來說,這意味著政府打開了公眾參與垃圾處理政策制定的窗口。
消息一出,全國多家環保民間組織(以下簡稱環保NGO)和許多關注垃圾處理的公眾,都表達了強烈關注的愿望。因此,他們紛紛行動起來,撰寫有效意見,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環境保護部,期待著自己的建議能影響國家有關生活垃圾處理決策。
環保組織成為重要信使 “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三部委就生活垃圾處理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我們黨和政府在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上第一次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是我們黨和政府在垃圾處理問題上問計于民,廣泛聽取民意,讓全國人民積極參與,獻計獻策,是一次巨大的進步。”網民云游表達了自己興奮的心情。
北京奧北論壇和廣州江外江論壇等一些反垃圾焚燒論壇上也是熱鬧非凡,網友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此次意見征集,環保NGO自然之友承擔了重要的“信使”功能,擴大了此次征集意見活動的傳播范圍,積極與媒體聯系,盡量在公共媒體上傳播這條新聞,并在自然之友官方網站、人人網自然之友公共主頁、電子刊物中傳播此消息,盡可能使最大范圍的公眾知曉這次征求意見活動并準備提交意見。
自然之友針對征集意見稿的內容提出公眾關注點并據此撰寫新聞稿,提供了一個專門用于意見收集的郵箱。同時,通過郵件、電話等途徑向與自然之友有聯系的關注垃圾議題的專家、學者等發送這一消息。
在本次意見征集期間,自然之友收到了人人網網友31人的34條評論、3名匿名網友意見和來自社會各界各個機構的成熟建議12條,其中有反燒派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章元的意見。
自然之友認為,垃圾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包括參與垃圾議題的討論和垃圾政策的制定,對政策執行過程進行監督等。這次征求意見是公眾參與推動垃圾問題解決的一次很好的機會,不應錯過。自然之友正在努力將此信息進行二次傳播,希望可以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
針對此次征求意見,達爾問環境研究所組織了專門的課題組,抓緊在不多的時間內,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充分的討論。
在6月26日之前,這些環保NGO都已將意見發送至環境保護部公布的郵箱。
斟字酌句提出修改意見 環保NGO和公眾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認真的研讀,并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對其中的條款逐條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
為了弄清三部委制定意見的實際效力,一些公眾還對法律規制進行了研究。很多公眾認為,征求意見稿有不少概括性的、籠統性的、概念性的內容,需要更加明確垃圾處理的細節和流程,以及涉及部門的權責。
“意見未對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管理作硬性規定,只是軟性地用‘應’、‘盡可能’等字眼,則必然導致垃圾分類執行力度太弱、太軟、太差!”北京奧北地區居民雷英認為。
針對“限塑令”在實際執行中遇到的問題,綠色龍江提出,征求意見稿中一些條款缺少具體對應的執行部門,在修訂時需要明確責任單位和時間表。綠色龍江建議,制定征求意見稿的部門可以擴大至更多相關部門,以提高這一文件的影響力。
萬科集團物業事業部(沈陽)認為,意見應重視垃圾分類工作的系統銜接性。垃圾處理是一系列的系統工程,居民分類是源頭,但政府部門無相應分類設施,居民袋裝化后回收后又被集中起來,花了大力氣的源頭分類很有可能最終變為無用功。
針對公眾關注的二惡英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達爾問環境研究所認為,當前污染物排放與公眾健康之間的關系仍然缺乏基礎研究,環保部門應當從各個角度入手,組織專家隊伍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在國內建立一支比較可信的“垃圾健康學”專家隊伍,給公眾答疑解惑,給各級領導提供決策參考,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供良好的科學支撐。
“征求意見稿缺少對社會層面的參與。”自然之友總干事李波認為,垃圾議題目前面臨一些政策挑戰,包括多方利益群體的參與程度、博弈程度較低,缺乏推進和改善政策的機會及空間等。因此,在垃圾政策制定之時就應該考慮建立參與性的博弈機制,鼓勵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在目前征求意見稿中,也應該明確環保民間組織和社區團體在垃圾議題上的角色和參與渠道。
考驗公眾參與能力 在這次意見征集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公眾在參與政策制定能力上的不足。很多建議只是表達了個人對生活垃圾處理現狀的不滿,表達了對政府在垃圾處理問題上的不信任,并未能指出征求意見稿中存在的不足,也缺乏建設性意見。
有網友認為,對反映問題的渠道只是一個郵箱,不能滿足公眾建言獻策的熱情,郵件是否收到沒有回復,政府是否采納更是不得而知。他們認為,政府在采納公眾意見時也應秉著公開公正的原則,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達爾問環境研究所認為,在公眾有意愿、有能力參與改善垃圾困境的時代,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走出圍墻內的空間,取得公眾信任,投入公眾智慧的懷抱。此次意見征求活動在接受公眾監督和信息透明方面還有可改進之處。“最好的辦法是強化信息公開和信息透明,主動地、高頻率地接受公眾的監督和社會的監管。”
6月18日,環境保護部網站上發布通知指出:為妥善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問題,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擬定了《關于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意見和建議。征集意見的截止日期為2010年6月25日。
對于公眾來說,這意味著政府打開了公眾參與垃圾處理政策制定的窗口。
消息一出,全國多家環保民間組織(以下簡稱環保NGO)和許多關注垃圾處理的公眾,都表達了強烈關注的愿望。因此,他們紛紛行動起來,撰寫有效意見,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環境保護部,期待著自己的建議能影響國家有關生活垃圾處理決策。
“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三部委就生活垃圾處理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我們黨和政府在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上第一次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是我們黨和政府在垃圾處理問題上問計于民,廣泛聽取民意,讓全國人民積極參與,獻計獻策,是一次巨大的進步。”網民云游表達了自己興奮的心情。
北京奧北論壇和廣州江外江論壇等一些反垃圾焚燒論壇上也是熱鬧非凡,網友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此次意見征集,環保NGO自然之友承擔了重要的“信使”功能,擴大了此次征集意見活動的傳播范圍,積極與媒體聯系,盡量在公共媒體上傳播這條新聞,并在自然之友官方網站、人人網自然之友公共主頁、電子刊物中傳播此消息,盡可能使最大范圍的公眾知曉這次征求意見活動并準備提交意見。
自然之友針對征集意見稿的內容提出公眾關注點并據此撰寫新聞稿,提供了一個專門用于意見收集的郵箱。同時,通過郵件、電話等途徑向與自然之友有聯系的關注垃圾議題的專家、學者等發送這一消息。
在本次意見征集期間,自然之友收到了人人網網友31人的34條評論、3名匿名網友意見和來自社會各界各個機構的成熟建議12條,其中有反燒派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章元的意見。
自然之友認為,垃圾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包括參與垃圾議題的討論和垃圾政策的制定,對政策執行過程進行監督等。這次征求意見是公眾參與推動垃圾問題解決的一次很好的機會,不應錯過。自然之友正在努力將此信息進行二次傳播,希望可以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
針對此次征求意見,達爾問環境研究所組織了專門的課題組,抓緊在不多的時間內,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充分的討論。
在6月26日之前,這些環保NGO都已將意見發送至環境保護部公布的郵箱。
環保NGO和公眾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認真的研讀,并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對其中的條款逐條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
為了弄清三部委制定意見的實際效力,一些公眾還對法律規制進行了研究。很多公眾認為,征求意見稿有不少概括性的、籠統性的、概念性的內容,需要更加明確垃圾處理的細節和流程,以及涉及部門的權責。
“意見未對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管理作硬性規定,只是軟性地用‘應’、‘盡可能’等字眼,則必然導致垃圾分類執行力度太弱、太軟、太差!”北京奧北地區居民雷英認為。
針對“限塑令”在實際執行中遇到的問題,綠色龍江提出,征求意見稿中一些條款缺少具體對應的執行部門,在修訂時需要明確責任單位和時間表。綠色龍江建議,制定征求意見稿的部門可以擴大至更多相關部門,以提高這一文件的影響力。
萬科集團物業事業部(沈陽)認為,意見應重視垃圾分類工作的系統銜接性。垃圾處理是一系列的系統工程,居民分類是源頭,但政府部門無相應分類設施,居民袋裝化后回收后又被集中起來,花了大力氣的源頭分類很有可能最終變為無用功。
針對公眾關注的二惡英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達爾問環境研究所認為,當前污染物排放與公眾健康之間的關系仍然缺乏基礎研究,環保部門應當從各個角度入手,組織專家隊伍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在國內建立一支比較可信的“垃圾健康學”專家隊伍,給公眾答疑解惑,給各級領導提供決策參考,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供良好的科學支撐。
“征求意見稿缺少對社會層面的參與。”自然之友總干事李波認為,垃圾議題目前面臨一些政策挑戰,包括多方利益群體的參與程度、博弈程度較低,缺乏推進和改善政策的機會及空間等。因此,在垃圾政策制定之時就應該考慮建立參與性的博弈機制,鼓勵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在目前征求意見稿中,也應該明確環保民間組織和社區團體在垃圾議題上的角色和參與渠道。
在這次意見征集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公眾在參與政策制定能力上的不足。很多建議只是表達了個人對生活垃圾處理現狀的不滿,表達了對政府在垃圾處理問題上的不信任,并未能指出征求意見稿中存在的不足,也缺乏建設性意見。
有網友認為,對反映問題的渠道只是一個郵箱,不能滿足公眾建言獻策的熱情,郵件是否收到沒有回復,政府是否采納更是不得而知。他們認為,政府在采納公眾意見時也應秉著公開公正的原則,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達爾問環境研究所認為,在公眾有意愿、有能力參與改善垃圾困境的時代,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走出圍墻內的空間,取得公眾信任,投入公眾智慧的懷抱。此次意見征求活動在接受公眾監督和信息透明方面還有可改進之處。“最好的辦法是強化信息公開和信息透明,主動地、高頻率地接受公眾的監督和社會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