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3-04-12 12:32 原文鏈接: 關于經皮肺穿刺及縱隔穿刺活檢術的病癥信息介紹

      病理學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1886年美國學者Menetrier首次用肺穿刺術診斷肺癌。經皮穿刺肺活檢(PALB)及縱隔穿刺活檢為胸內腫物提供了直接、簡便、快速的病理學診斷方法,一般陽性診斷率為80%,國內于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應用。

      PALB能夠廣泛開展的三大要素是:

      ①準確的病灶定位;

      ②不斷改進的穿刺針具;

      ③細胞病理學的建立和發展。

      成功進行PALB的關鍵是準確定位。

      臨床常用的肺部病變定位方法:根據正側位胸片、病灶體層攝片、熒光透視定位,B超引導定位,CT或磁共振(MRI)定位等。然而,這些定位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局限性,即所見到的都是一張平面圖像,都是單平面定位,僅能滿足定位要求不高的巨塊型病變的穿刺診斷。

      肺部1cm左右小病灶的準確定位較難。定位不準,勢必重復穿刺,從而使并發癥增多而嚴重。解放軍南京八一醫院全軍腫瘤研究中心的“肺癌早期診斷立體定位儀”,是專為肺小病灶或中心型、近肺門、縱隔部病變的穿刺診斷而研制的。該立體定位儀能從矢狀面、冠狀面及橫斷面為肺小病灶進行三平面交叉立體定位,其構造主要由底座、立柱(抽條與鞘座)、橫桿、游標、游標金屬標記及底座上的微電腦開關、電源等組成。立體定位儀的橫桿、抽條及鞘座均有最小分度線為1mm的刻度標示,其抽條的上下移動及整個立柱的左右移動均靠微電腦板控制,最小移動距離為1mm,定位時運用自如。1992年葉玉坤報道經常規檢查(胸片、痰檢、支氣管鏡等)未能確診的肺部病灶206例,采用該立體定位儀穿刺診斷,一次穿刺陽性診斷率達89.8%,其中180例病灶小于3cm者一次穿刺陽性診斷率為87.8%;32例肺門型病變均一次穿刺獲得陽性結果;穿刺活檢者中137例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診斷與術前一致者134例,診斷符合率97.7%,其中惡性病變98例,術后95例診斷與術前一致,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96.9%,另外良性病變39例,術后病理診斷與術前全部一致。26例直徑1cm左右的肺小病灶都能準確定位一次穿刺成功,顯示立體定位儀特別適用于肺小病灶的早期診斷。該儀器性能穩定、調節靈便,應用時并發癥少,通常半小時左右即可完成。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