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純部分性發作(simple partial seizure) 持續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min,起始與結束均較突然,意識保留,除非繼發復雜部分發作或強直陣攣性發作(繼發泛化)。可分4型:
(1)部分運動性發作:
①局灶性運動性發作:以局部抽動開始,涉及一側面部如口角或肢體遠端如拇指或足趾等,病灶多位于中央溝前,如發作后遺留暫時性局部肢體無力或輕偏癱(O.5~36h消除),稱為Todd癱瘓。
②杰克遜(Jackson)發作:局灶性運動性發作沿腦皮質運動區逐漸擴展,臨床表現(最常見)抽搐自對側拇指沿腕、肘和肩部擴展。
③旋轉性發作:頭眼向一側偏斜連動軀干,偶可導致全身旋轉,病灶在額葉,偶在枕葉,少數在同側皮質。
④姿勢性發作:表現姿勢異常,如一側上肢外展,肘部半屈,雙眼注視該側手部動作,病灶多在附加運動區。
⑤語言性發作:喉部發聲,不自主重復單音或單詞,語言中斷等。
(2)部分感覺(體覺或特殊感覺)性發作:
①體覺性發作:表現肢體麻木感和針刺感,多發生在口角、舌、手指或足趾,病灶位于中央后回體感覺區,偶可緩慢擴散為感覺性Jackson癲癇。
②特殊感覺性發作:A.視覺性發作:多為閃光、黑蒙等簡單視幻覺,可見結構性幻視如人物、景色等,病灶在枕葉;B.聽覺性發作:聽幻覺簡單如噪聲,復雜如音樂,病灶在顳葉外側面或島回;C.嗅覺性發作:多為焦臭或其他難聞氣味,病灶在顳葉眶部、鉤回、杏仁核或島回;D.味覺性發作:可為甜、酸、苦、咸或金屬味,病灶在杏仁核和島回;E.眩暈性發作:表現旋轉感、漂浮感或下沉感,病灶在島回或頂葉。
(3)自主神經性發作:出現面部及全身蒼白、潮紅、多汗、立毛、瞳孔散大、嘔吐、腹鳴、煩渴和排尿感等,很少單獨出現,須注意與非癲癇性自主神經癥狀鑒別;病灶多位于杏仁核、島回或扣帶回,易擴散出現意識障礙,成為復雜部分性發作的一部分。
(4)精神性發作:單獨出現,常為復雜部分性發作先兆,可繼發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
①語言障礙發作:表現不完全性失語或重復語言,病灶在顳葉外側面。
②記憶障礙發作:記憶失真或夢樣狀態,對生疏事物似曾相識或熟悉感,對熟悉事物似不相識或陌生感,偶有快速回憶往事,強迫思維;病灶多在海馬體。
③認識障礙發作:環境失真感、脫離接觸感、人格解體感、夢樣狀態和時間障礙等,病灶多在海馬體。
④情感發作:如無名恐懼、無故憤怒、憂郁和欣快等,病灶在扣帶回。
⑤錯覺發作:視物變大變小,變遠變近,聽聲變強變弱,以及人格解體,好像他不在自己身上,感覺自己肢體重量、大小改變等,病灶在海馬體或顳枕葉;
⑥結構性幻覺發作:幻覺包括體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可為閃光、噪聲等簡單幻覺,或為人物、景色、言語和音樂等復雜形式,病灶在海馬體或顳枕葉。
2.復雜部分性發作(complex partial seizure,CPS) 也稱顳葉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表現部分性發作伴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癇性放電起源于顳葉或額葉內側,起源、擴散途徑及速度不同,臨床表現可差異較大,可先出現單純部分性發作(時間可長可短),再出現意識障礙。特殊感覺或單純自主神經性癥狀常為先兆,深部結構(顳葉內側、邊緣系統等)起源的發作如精神性發作(先兆)可能很短,很快出現意識障礙;也可開始即有意識障礙,甚至單純表現意識障礙。常見以下類型:
(1)表現意識障礙:常見意識模糊,意識喪失少見,發作中常有精神性或精神感覺性癥狀,意識障礙可被掩蓋,表現假失神,小兒須注意與失神發作鑒別;多起源于顳葉。
(2)表現意識障礙與自動癥:在癇性發作意識喪失前可出現先兆(aura),患者可保留某些記憶。經典復雜部分性發作由先兆開始,常見上腹部感覺異常,以及情感(恐懼)、認知(似曾相識)和感覺(嗅幻覺)癥狀,隨后意識喪失、呆視和動作停止,發作通常持續1~3min。復雜部分性運動發作表現較協調適應性無意識活動伴遺忘,稱為自動癥(automatism),約75%患者出現口頰舌動作,約50%出現面部或頸部運動,可繼發泛化。自動行為并非復雜部分性發作特有,其他(如失神)發作或發作后意識障礙,甚至非癇性發作均可出現。復雜部分性發作出現意識障礙使高級控制功能解除,原始自動行為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