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病理學評估包括脂肪肝的類型、肝腺泡累及部位以及脂肪肝的病理分型和分期三方面。
根據肝細胞內脂滴直徑可將脂肪肝分為小泡性和大泡性兩大類型,前者可為后者的早期或恢復期表現,但典型的小泡性脂肪肝多呈急性起病,而大泡性脂肪肝常為慢性隱匿性發生。各種病因所致肝細胞脂肪變在小葉內分布范圍不一,但通常首先累及肝腺泡Ⅲ帶,累及I帶者預后較差。根據肝活檢組織HE染色光鏡下肝細胞脂肪變性程度,可將脂肪肝分為輕、中、重三型。輕度,即光鏡下每單位面積見1/3~2/3的肝細胞脂肪變;中度,即2/3以上的肝細胞脂肪變;重度,即幾乎所有肝細胞均發生脂肪變。少數肝細胞內雖有脂滴沉積,但未達脂肪肝診斷標準者,稱為肝細胞脂肪變性。脂肪囊腫、脂肪性肉芽腫及脂肪性肝炎、纖維化常繼發于中重度大泡性脂肪肝。根據肝組織內炎癥、壞死的有無及纖維化的程度,可將脂肪性肝疾患分為三期,即:單純性脂肪肝,僅見肝細胞脂肪變性;脂肪性肝炎,脂肪變的基礎上伴有肝細胞變性、壞死和炎性細胞浸潤,并可有Mallory小體和中央靜脈周圍及肝細胞周圍纖維化;脂肪性肝硬化,為繼發于脂肪肝的重度纖維組織增生和肝小葉結構改進、假小葉及再生結節形成。臨床病理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分型與分期之間以及脂肪肝的病理改變與臨床表現之間雖有一定相關性,但并無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