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并發癥治療的關鍵在于其原發病,即乙肝的基礎上,由于乙型肝炎乞今尚缺乏特效治療,對于慢性乙肝并發癥的預防也如此,總的做法是采取綜合性措施。
1、適當休息,戒煙酒。癥狀明顯時應臥床,輕微時可散步或輕微勞動。
2、飲食清淡、富有營養,有充足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進食少或有嘔吐者應輸液,必要時可輸入血漿或白蛋白。
3、肝功能異常時應服食保護肝細胞的藥物,如甘草酸、肌苷、聯苯雙脂、雙環醇等。對有下列情況者可考慮抗病毒治療:
(1)乙肝病毒(HBV)處于活躍的復制狀態(血清HBeAg、HBV-DNA陰性,或抗HBe、HBV-DNA陽性);
(2)谷丙轉氨酶(ALT)在100u以上;
(3)ALT正常但肝組織有明顯炎癥或有肝纖維化形成。抗乙肝病毒藥物有干擾素和核苷類似藥二類。應用干擾素6~12個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率為7.8%,乙肝e抗原(HBeAg)和HBV-DNA陰轉率分別為33%和37%。核苷類似藥物如拉米夫丁、泛昔洛韋、阿的福韋等治療12個月,可使部分HBeAg及HBV-DNA轉陰。上述兩類藥物可抑制病毒復制,防止慢性乙肝向肝硬化和肝癌發展。但總的療效還不理想,費用高,療程長,有時可發生不良反應,故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4、免疫調節治療。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刺激某些免疫物質的產生,增強抗病毒免疫的能力。常用的藥物有胸腺肽α1(商品名日達仙),治療6個月后,HBeAg、HBV-DNA轉陰率為25%左右。胸腺肽α1極少副作用,特別適用于干擾素治療失敗或不能耐受干擾素治療、出現肝功能明顯異常而病毒復制仍活躍的病人。
5、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老年人肝臟的解毒機能降低,容易受到藥物或有毒物質的傷害。一些對肝臟較敏感的藥物,如紅霉素、異煙肼、磺胺、抗癌藥、減肥藥、保健品及某些中藥、中成藥等均應慎用。
6、定期做肝功能復查。慢性乙肝患者,每隔3~6個月應查一次肝功能。出現明顯癥狀時則應及時檢查。抗病毒治療者每月查一次肝功,3個月查肝炎標志物與HBV-DNA。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是反映肝功能損害最敏感的指標;血中Ⅳ、Ⅲ型膠原、 連蛋白(LN)及血清透明質酸酶(HA)是反應肝硬化較敏感的指標,甲胎蛋白(AFP)的測定是診斷肝癌最有價值的標志物。此外,B超、CT等影像學檢查對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診斷更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