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鱗狀細胞癌
耳郭鱗癌發展緩慢,發生轉移亦較晚,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為腮腺淋巴結,其次為頸靜脈二腹肌淋巴結及頸后上淋巴結。外耳道鱗癌常呈浸潤性生長,可很快侵及其下的骨組織,并可累及面神經。
2.基底細胞癌
初起常為一灰色小結節或稍隆起的皮膚硬斑,無何不適。有時有癢感,抓破后易出血,流水。硬結逐漸增大,中央潰爛形成潰瘍,邊緣高起,似火山口狀。腫瘤呈浸潤性擴展,一般生長緩慢。基底細胞癌轉移罕見。轉移主要途徑是局部淋巴結轉移,亦可發生遠處轉移,常見部位為肺部和骨。
3.外耳道腺樣囊性癌
外耳道耵聹腺樣囊性癌,生長非常緩慢,就診前病史可長達數年。早期常有間歇性耳痛,晚期可轉為持續性劇痛,并向顳部及耳周擴散。腫瘤堵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鳴、傳導性聽力減退。病程較長者,可伴有繼發感染及耳漏,如伴發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局部檢查主要為外耳道軟骨部腫塊,多位于外耳道前下壁,基底廣,質地硬,可有觸痛,腫塊表面皮膚完整(感染時例外),可有觸痛。腫瘤亦可呈環狀硬結狀,使外耳道狹窄。腫瘤生長穿破皮膚則呈紅色肉芽狀,外耳道內可見血膿性滲出物。
4.黑色素瘤
多見于中老年。腫瘤常發生于耳輪、耳甲腔,也可見于外耳道及耳后區。早期病變扁平、光滑,有灰黑色的色素沉著,晚期形成腫塊,并出現潰瘍及壞死。應該注意的是,耳部良性色素痣如生長加快,有灼熱感、疼痛,或表面糜爛、出血,應高度警惕發生惡性黑色素瘤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