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4-04 10:52 原文鏈接: 一例新生兒暴發性紫癜病例分析

    患兒,女,70 h,因“發現大腿皮膚瘀斑1天余”入院。患兒系第4胎第4產,孕35+6周,自然分娩,羊水Ⅲ度混濁,量中,臍帶、胎盤正常,出生體重2300 g。否認產傷、窒息史。生后38 h換尿布時發現右大腿約5 cm×7 cm 瘀斑,生后42 h 發現左大腿約3 cm×2 cm瘀斑,病程中無發熱、氣促,無嘔吐、腹瀉及血便,無尖叫,抽搐等。家族史:父母均35歲,農民,體健,否認家族中血栓及紫癜病史。患兒有1胞兄,8歲,體健;1胞姐,生后第2天雙大腿有類似病史,生后10天死亡,死亡原因不詳;另1胞姐生后數小時死亡,死亡原因不詳。


    入院查體:T 37. 5 ℃,P 135次/min,R 40 次/min,BP 70/45 mmHg,體重2150 g,頭圍30.5 cm。早產兒外貌,反應可,哭聲有力,顏面、軀干皮膚輕度黃染,雙側大腿外側各見一瘀斑,右側約5 cm×7 cm,左側約3 cm×2 cm,均質硬,與周圍組織境界清楚,觸摸時患兒哭鬧,雙足背動脈可觸及搏動。前囟大小約2 cm×2 cm,平軟。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四肢肌張力正常,原始反射存在。


    診治經過:血常規:白細胞20.6×109/L,紅細胞4.8×1012/L,血紅蛋白170 g/L,血小板95×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0.72,C反應蛋白<10 mg/L。尿便常規正常。肝功能:總膽紅素223.6 μmol/L,直接膽紅素10.0 μmol/L,間接膽紅素213.6 μmol/L,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正常。血氣、電解質、腎功能、空腹血糖正常。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60 s(參考范圍23~ 37 s) ,凝血酶原時間21 s(參考范圍9~15 s) ,血漿凝血酶時間15 s(參考范圍9~15 s) ,纖維蛋白原0. 59 g/L(參考范圍2~5 g/L) ,國際標準化比值1.78( 參考范圍0.8~1.4) 。D-二聚體11647 ng/ml(參考范圍0 ~450 ng/ml) 。血培養無細菌生長。


    入院當天予冷沉淀1 U(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纖維蛋白原及纖維結合蛋白) 輸注1次,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噴患處,制動雙下肢,補充維生素K1,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偱環,抗生素預防感染等治療。入院第2天雙大腿瘀斑中心處出現3個大皰,取水皰液細菌+ 真菌培養未見細菌和真菌生長。雙下肢動靜脈B超未見異常。至入院第5天雙大腿瘀斑漸縮小,水皰消退,無新皮損出現。


    入院第6天復查凝血功能D-二聚體25600 ng/ml,余基本正常。頭顱B超:左側額葉至顳葉強回聲區、右側頂葉至枕葉強回聲區(腦實質出血) ,雙側大腦中動脈血流未見異常。入院第6天右肘關節出現一約1.5 cm×4.5 cm 瘀斑;;入院第8天左鼻唇溝處出現一約1.0 cm×1.5 cm 瘀斑,左側牙齦、牙槽變黑,右踝上2 cm以下皮膚均呈黑色,襪套狀,皮溫涼。


    頭顱CT:雙側額葉及右側頂、枕葉腦實質內見片狀、團塊狀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邊緣模糊,右側腦質后角受壓變窄,約2.9 cm×3.9 cm,累及8個層面。余大腦實質密度減低,灰白質分界欠清,腦實受壓變窄;小腦、腦干實質未見異常密度影,中線結構向左側移位。顱骨骨質結構完整。入院第8天輸血前送檢蛋白C、蛋白S活性測定,輸注新鮮冰凍血漿50 ml。入院第9 天出現消化道出血和抽搐,家長放棄治療,出院后次日死亡。


    抽血送武漢康圣達醫學檢驗所行蛋白C活性測定為8.0% (參考范圍60%~140%) ,蛋白S活性測定為102.4%(參考范圍76%~135%) 。2周后患兒父母、胞兄回院抽血檢測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血標本均為武漢康圣達醫學檢驗所檢測) ,結果:父親蛋白C活性60%,蛋白S活性113%;母親蛋白C活性51%,蛋白S活性90%;兄蛋白C活性48%,蛋白S活性109%。患兒蛋白C活性明顯偏低,其父母及8歲胞兄蛋白C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1胞姐生后第2天有類似病史,故臨床診斷:新生兒遺傳性蛋白C缺乏癥。


    討論


    暴發性紫癜又名壞疽性紫癜、壞死性紫癜、出血性紫癜。其臨床特征為:突然迅速進展的對稱性皮膚紫癜,累及全身皮膚,以下肢密集,皮疹可在幾小時內由瘀點迅速增大融合為直徑數厘米的瘀斑,基底腫脹堅硬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顏色由鮮紅漸變為暗紫色,壞死后成為黑色焦痂,漿液壞死區發生水皰或血皰,可融合為大皰,受累肢體可出現明顯腫脹疼痛。遺傳性蛋白C缺乏癥所致的凝血障礙性暴發性紫癜在新生兒期罕見。


    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分為雜合型和純合型。雜合型多見于30~40歲成年人,臨床主要表現為復發性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純合型臨床表現與雜合型相似,發生率1/75萬~1/50萬,在新生兒期發病罕見,出生后可即有內臟靜脈血栓廣泛形成,發生暴發性紫癜,皮膚及指趾壞死,多因嚴重腦損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遺傳性蛋白C 缺乏癥所致的新生兒暴發性紫癜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手段,可予如下治療:(1) 輸注有效血液成分糾正凝血功能障礙及補充凝血因子,如新鮮冰凍血漿10~20 ml/( kg·次) ,q 12 h。(2) 抗凝:持續滴注肝素100~200 U/(kg·d)或低分子肝素75 U/(kg·d) 。(3) 外源性蛋白C替代治療,如人C蛋白濃縮物(商品名Ceprotin,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美國百特公司生產) ,臨床研究證實該藥對嚴重先天性蛋白C缺乏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比新鮮冰凍血漿或其他抗凝血藥物有效。該藥用于急性發作或短期預防,起始劑量100~120 U/kg,此后60~80 U/kg,q 6 h。維持劑量45~60 U/kg,q 12 h。長期預防劑量45~60 U/kg,q 12 h。急性發作控制之后,維持血蛋白C的活性谷值大于25%。(4) 對癥支持治療,如皮膚瘀黑處保持干凈,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納米凝膠等。


    遺傳性蛋白C缺乏癥所致的新生兒暴發性紫癜臨床罕見,醫務人員應提高對本病的認知,避免誤診、漏診發生。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