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2-12-27 10:40 原文鏈接: 2012關于碳減排的多國博弈

    2012年,歐盟對區外國家飛往歐盟地區的民用航空器征收碳排放稅,多哈會議召開……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形式,問題一再凸顯,氣候談判涉及全球各國,利益沖突錯綜復雜,一些矛盾根深蒂固。然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公平等基本原則要在談判中堅持不動搖,要堅持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同舉并重。各國之間,需要的是各盡所能,真誠合作。

    這一年:從歐盟航空碳稅到多哈

    從今年1月1日起,歐盟正式將國際航空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ETS),要求有航線飛經歐盟領域的所有航空公司提交碳排放數據,并適用歐盟規定的排放配額,超額部分需要航空公司購買。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被納入歐盟航空碳排放交易體系。歐盟單方面收取航空碳稅,導致與歐盟有航空服務貿易往來的大多數國家利益受損,遭到了聯合抵制。最后歐盟方面建議“有條件暫停”航空碳稅新法規部分內容,這是對碳關稅博弈的一次勝利。

    博弈歐盟航空碳稅 環保還是壁壘?

    歐盟此次理直氣壯地推出征收國際航空碳稅政策,其理由也貌似崇高,即以實際行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可問題是,歐盟為何早不征收,晚不征收,偏偏在這個時候征收?實際上,這是歐盟單方面制定的極富“戰略遠見”的政策措施。

    首先,去年以來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歐盟經濟復蘇乏力,至今,解決歐債危機問題的資金出現嚴重匱乏。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征收航空碳稅,既能站在全球帶頭節能減排的道德高地,又能借機獲得一部分可觀的碳稅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再次,由于歐盟目前在低碳技術領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它在該領域倡導和制定的任何規則,均有可能成為全球規則,歐盟要以節能減排的名義單方面建立起一種具有金融性質的制度,借此提高貿易壁壘,爭奪并加大其在世界政治、經濟領域中的話語權。

    各方態度:中國說NO歐洲官員反對美參議院反對支付碳排放稅

    中國民用航空局向各航空公司發出指令,未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禁止中國境內各運輸航空公司參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禁止各運輸航空公司以此為由提高運價或增加收費項目。這也是歐盟強行宣布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以來,全球第一家政府正式公開表態反對歐盟征收碳排放交易稅。

    歐盟的碳稅政策遭到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多國反對。德國、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四國經濟部門官員日前一致反對歐盟單獨征收航空碳排放稅。德國、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四國經濟部門官員在柏林航展上表示,一致反對歐盟單獨征收航空碳排放稅。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一項法案,允許美國航空公司不必遵守歐盟碳排放規定。

    博弈結果:歐盟暫停征收航空碳稅

    11月12日,歐盟委員會建議在2013年秋季之前,暫停實施歐盟單方面采取的對進出歐盟國家的民用航班征收碳排放稅的措施,同時希望屆時召開的國際民航組織代表大會能夠就解決這一問題達成一個多邊協議。

    這一建議由歐盟委員會負責氣候事務的委員赫澤高宣布。她解釋說,歐盟委員會建議暫停實施征收航空碳稅,是因為已有跡象顯示,國際層面就解決這一問題能夠達成協議。赫澤高說,如果屆時未能在此問題上達成協議,歐盟將恢復征收航空碳稅,不會再提出新的建議。歐盟委員會同時宣布,仍將繼續對歐盟境內航班征收航空碳稅。

    多哈氣候變化大會:承前啟后 紛爭難解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8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8次締約方會議于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本次大會的主要議題是爭取完成關于《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并進一步落實坎昆會議和德班會議成果,會議在國際社會協調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資金博弈:爭執"熱空氣"推諉資金

    波蘭堅持要將“熱空氣”全部帶入第二承諾期乃至2020年之后,而大部分的西歐國家更加傾向于保有《京都議定書》的實際減排效力,對“熱空氣”加以限制,并不希望被波蘭牽著鼻子走。在談判上風波不斷的還有“熱空氣”問題,正在成為多哈最大的懸疑。

    在資金的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在2013―2020年之間的資金支持上,要做出資金分配計劃的路線圖,以便在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資助水平,資金主要來自公共基金。其中,2013―2015年的中期需求,數額應該至少翻番達到共600億美元。但發達國家對于落實資金問題,一直閃爍其詞。

    博弈第二承諾期:四國不參加《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從決議內容看,多哈大會收獲的成果有限。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及俄羅斯已明確不參加《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在處理第一承諾期的碳排放余額的問題上,僅有澳大利亞、列支敦士登、摩納哥、挪威、瑞士和日本六國表示,不會使用或購買一期排放余額來擴充二期碳排額度。

    大會結果:《京都議定書》獲延續有成果留難題

    多哈大會取得的最大成果是,最終就2013年起執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了一致;第二承諾期時限的5年和8年之爭,最終以8年期限達成一致。

    在資金問題上,決議重申發達國家須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支持,并在2020年前實現“綠色氣候基金”每年入款1000億美元的目標。

    大會也留下不少遺憾,所達成的每項成果都留有“尾巴”,為將來的氣候談判增加了難度,最終形成的結果“各方都不滿意而各方都能接受”。

    ISO碳足跡標準明年發布 大國將展開新一輪碳減排博弈

    由國際標準化組織起草的ISO 14067產品碳足跡國際標準的最終版草案稿仍將在明年初確定,定稿將在明年年內發布。專家普遍認為,根據該標準最新版的征求意見稿,大國將展開新一輪碳減排博弈,該標準將為發達國家對華設置新的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埋下伏筆。

    該專家說道,一方面,ISO碳足跡標準會形成新的貿易壁壘,增加碳認證、碳標識等開支,加大我國小型出口企業成本,削弱其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該標準會形成新的技術壁壘,加速落后技術的淘汰,而國內企業大多不得不花高價錢向發達國家購買先進技術。

    該專家進一步說明,ISO碳足跡標準一旦通過,就可能納入到W TO框架下,成為各個成員國都必須遵守的規則;中國是W T O成員國,也必然受制于該標準。如此一來,發達國家就可以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無法建立的碳貿易壁壘,利用W T O規則“另辟蹊徑”地建立。

    新聞背景:近20年來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節點

    碳減排博弈困局和焦點

    發達國家須對二氧化碳增加負主任責任美歐減排各懷心思立場不變

    復旦-丁鐸爾中心主管主任戴維斯教授指出:“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須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負主要責任,但是今天的挑戰是每一個國家都面臨的。我們相信,中國的改革和創新以及所掌握的科學和技術,使得其有能力在面對這一全球挑戰時起主要的引領作用。”

    美減排目標實際為負“美國如何在未來做更多事情以減少碳排放?”面對記者提問,美國代表團團長喬納森?潘興極不耐煩地回答說,“美國已經做了一些承諾,提出了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

    不過,在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劉濱看來,“美國提出減排17%是基于2005年的基礎上,若折算成1990年基年其目標實際為負4%。”

    歐盟減排目標是倒退歐盟重申支持《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提出8年的執行時間。關于減排目標,歐盟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20%,拒絕把減排提高到30%。只有當“條件合適時”,才會作出減排30%的承諾。

    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責任原則歐美淡化?

    發展中國家在大會上一致重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避免口惠而實不至的承諾,切實遵守在有關國際公約和議定書中的承諾,率先大幅度量化減排,并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代表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基礎四國”發言,他說,氣候變化是影響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挑戰,國際社會應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下采取正確行動。中方已采取有效措施減排,各個機構的報告足以證明。他說發展中國家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并敦促發達國家完成減排承諾,使發展中國家有空間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

    在多哈會議上,發達國家淡化其歷史責任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傾向進一步明顯,自身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的政治意愿不足,這是今后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主要障礙。

    發達國家應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只有部分發達國家承諾注資

    根據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議》和2010年的《坎昆協議》內容,發達國家締約方應于2010年至2012年期間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總值為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以幫助其應對氣候變化,并于2013年至2020年間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長期資金。此后,在去年的德班氣候大會上還通過了啟動綠色氣候基金的決議。但時至今日,第一筆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的承諾期已過,許多發展中國家卻反映并未獲得發達國家的資金支持,而不少發達國家則表示已履行了快速啟動資金承諾,雙方各執一詞,凸顯了資金管理上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多哈,大會決議重申發達國家須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支持,并在2020年前實現“綠色氣候基金”每年入款1000億美元的目標。但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有意愿達成共同的承諾來確保公共資金的標準有所增加。只有一些發達國家承諾向“綠色氣候基金”注資,德國、英國、瑞典、丹麥等歐洲國家已經為此編列預算,目前這部分資金的規模不到700億歐元。而美國“一分錢也沒有承諾”。根據哥本哈根大會和坎昆大會的決議所設立的“綠色氣候基金”仍是空殼。

    發展中國家要求禁止“熱空氣”交易 歐盟內部嚴重分歧

    發展中國家要求在第二承諾期里面,應該禁止“熱空氣”的交易,以保證減排的有效性。而且第二承諾期結束的時候,所有剩余的“熱空氣”也該被全部取消。但歐盟內部出現嚴重立場分歧。以波蘭為代表的反對方,堅持要將“熱空氣”全部帶入第二承諾期乃至2020年之后,而大部分的西歐國家更加傾向于保有《京都議定書》的實際減排效力,對“熱空氣”加以限制,并不希望被波蘭牽著鼻子走。

    在處理第一承諾期的碳排放余額的問題上,僅有澳大利亞、列支敦士登、摩納哥、挪威、瑞士和日本六國表示,不會使用或購買一期排放余額來擴充二期碳排額度。

    面對挑戰 彰顯中國態度

    相比發達國家的空頭承諾,中國切實履行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面對美國等一些國家施加的壓力,中國在這場新的博弈中要有所準備,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既要維護中國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又要有助于減排。

    中國為碳排放第一大國 但人均排放量小 可作有條件減排規劃

    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28%),美國(16%), 歐盟(11%)和印度(7%)。研究發現,盡管總量偏高,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6.6噸,與美國的人均排放17.2噸相差甚遠。同時,歐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噸,仍高于中國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環保和發展雙重挑戰

    全球氣候變暖造成自然災害頻發,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加強環保已被廣大發展中國家所重視。然而,擺脫貧困、發展經濟也是這些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發展環保技術需要大量資金,發展中國家僅憑自身無力承擔;發展經濟迫在眉睫,但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排放。如何兼顧環保和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現實問題。

    中國主動減排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路線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并系統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我國首部大氣污染防治國家級規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12月5日在京發布。據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將圍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展開。規劃》明確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范圍、目標指標、工作任務,以及重點工程項目和保障措施。第一次踐行了以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思路。

    “十一五”中央累計投入3380多億支撐節能減排

    近年來,全國財政經建系統緊緊圍繞“夯實基礎、明確責任、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創造環境”的節能減排工作思路,把節能減排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大膽探索,勇于創新,陸續出臺30多項財稅制度和辦法,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中央財政累計安排3380多億元資金,加上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共同帶動社會投入上萬億元,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部署循環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不論是風能、太陽能還是生物質能,中國的發展速度均高于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國,是全球最大風電市場,同時水電裝機容量也是世界第一。目前中國正考慮,到205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升到50%左右。

    積極參與國際減排活動 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

    在多哈氣候大會上,中國堅持《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必須如期啟動,發達國家承諾的資金應當盡快到位,發達國家應加大減排力度。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還表示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行動,盡自己的能力對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為支持和幫助非洲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等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在大會期間宣布已安排加強南南氣候合作的專項資金。2012年,中國還與格林納達、埃塞俄比亞、馬爾代夫等10個國家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物資贈送諒解備忘錄,向相關國家贈送節能燈、節能空調等產品。

    相關文章

    世界首臺兆瓦級高溫超導感應加熱裝置!!!

    由我國研制的世界首臺兆瓦級高溫超導感應加熱裝置,日前在黑龍江正式投用。該裝置可以利用加熱新技術,對大尺寸金屬工件快速高效加熱,節能減排,帶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這臺兆瓦級高溫超導感應加熱裝置正在處理一塊重......

    新重慶跑起來|萬州:以“綠”生“金”闖新路

    每天早上,十余輛餐廚垃圾專用收集車會行駛在重慶萬州區的街頭,將全城定點位置的餐廚垃圾,收運至位于長江北岸的重慶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區內。在這里,一桶桶餐廚垃圾經過復雜的工藝技術處理,會變成工業油脂......

    預算報告:中央財政2023年污染防治資金這樣安排!

    3月6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發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

    針對大氣污染,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張大偉發話了

    12月26日,《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2年度報告發布會在線上召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在會上發言致辭。張大偉表示,近年來中國的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

    精準阻擊大氣污染源藍天白云漸成常態

    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主樓里,懸掛著一幅特殊的日歷圖,日歷圖顯示著北京2013年以來每一天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情況。“顏色越深越紅,表明空氣質量越差;顏色越淺越綠,表明空氣質量越好。”黨的......

    重慶市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

    10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

    朱彤院士:大氣污染與人群健康息息相關

    在健康管理中,個人雖然是第一責任人,但卻難以控制外部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是一類致癌物,數據顯示,每年因大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約有700萬,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數有400多萬。整體而言,空氣污染具......

    為實現“雙碳”目標,用實際行動推動全球節能減排

    一直以來,我國用實際行動推動全球節能減排,積極履行同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承諾。其中,我國的對外投資在不少方面對全球減排有所助益。首先,我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減少了這些國家的碳排放。我國對外投......

    生態環境部:新形勢下鋼鐵業應減污降碳謀出路

    “越是處于行業低谷期,企業越應苦煉內功,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以危機為契機,化壓力為動力。”這是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對鋼鐵企業的期許。當前,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并將其列入國家......

    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舉行

    8月4日,在“六百光年杯”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現場,全國117所高校的247件作品進行了創意與實力的終極比拼。最終,廈門大學的“‘藍’能可貴——雙碳目標下的海洋能發電裝置設......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