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9-23 15:58 原文鏈接: 新冠病毒“自然起源”說新佐證?

      據法國《世界報》報道,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報告稱,在老撾北部發現迄今為止和新冠病毒最為接近的蝙蝠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具有共同關鍵特征,可能與新冠病毒存在進化關系。這項研究為新冠病毒溯源提供了線索,也讓科學家們更接近于確定新冠病毒的起源。相關研究于9月18日發表在《自然》雜志的預印本平臺“研究廣場”。

      研究人員高度關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序列,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通過與人類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來侵入人體。

      此前的研究中,在中國發現的RaTG13蝙蝠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最為接近,兩種病毒基因組的同源性為96.2%。RaTG13病毒具有RBD,但其基因序列與新冠病毒的RBD基因序列幾乎沒有相似性。RaTG613冠狀病毒RBD的17個氨基酸中,只有11個與新冠病毒相同。RaTG13病毒的RBD與人類ACE2受體結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在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即是否有一種蝙蝠冠狀病毒在其刺突蛋白上具有與新冠病毒相似的RBD基因序列,并能夠以高親和力與人類ACE2受體結合。

      報告指出,在老撾的蝙蝠中發現了這種冠狀病毒,其RBD與新冠病毒的RBD僅相差一兩個氨基酸,且能夠與人類ACE2受體強烈結合并感染人類細胞。

      在這項新研究中,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撾大學的研究人員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間在老撾北部石灰巖“巖溶地帶”捕獲了46種共計645只蝙蝠,收集了247份血液樣本、608份唾液樣本、539份肛拭子/糞便和157份尿液拭子。研究人員就這些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是否與新冠病毒相似展開采樣研究。最終,在樣本中發現了3種與新冠病毒RBD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指出,代號為BANAL-52、BANAL-103和BANAL-236的病毒是“迄今已知的與新冠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狀病毒。其中BANAL-236病毒具有與新冠病毒幾乎相同的RBD,相差僅兩個殘基;BANAL-52、BANAL-103病毒RBD的17個氨基酸中,有16個與新冠病毒相同;BANAL-52的基因組與新冠病毒則具有96.85%的同源性。

      論文作者之一、巴斯德研究所病原體探索領域的負責人馬克·埃洛伊特說,這3種蝙蝠冠狀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并可能構成直接傳播給人類的實質風險,新發現的冠狀病毒似乎與新冠病毒早期毒株具有同等感染人類的能力,并能夠被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所抑制。

      研究人員同時明確表示,他們的分析表明,新冠病毒的進化史比預期的要復雜,在中國發現的RaTG13病毒現在不能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最近祖先。

      研究者認為,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可能是由不同種類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多次重組的結果。研究者猜測,最初的新冠病毒暴發地可能出現在湄公河附近的某個地區。文章作者指出,馬蹄蝠群生活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等地。

      這項研究再次為新冠大流行是由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通過溢出效應后開始傳播給人類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證據。

    相關文章

    遺傳發育所植物免疫團隊解密小麥雜種壞死百年未解之謎

    雜種壞死是一種在植物雜交后代中常見的遺傳不親和現象,表現為葉片壞死、生長遲緩和不育等癥狀。雜種壞死的發生嚴重阻礙了優良性狀的聚合,限制了新品種的培育。早在一百年前,育種家便發現了小麥中的雜種壞死現象,......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揭示我國玉米種質資源群體分化基因組特征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趙久然/王鳳格團隊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Insightsintothegenomicdiv......

    我國科學家首次繪制出葡萄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

    2月26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獲悉,該院葉文秀研究員和郭立研究員團隊繪制了全球首個涵蓋葡萄屬的歐亞、北美和東亞世界三大種群的72個葡萄種質材料的單倍型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從而揭示葡萄屬豐富遺傳......

    SecureFederatedGWAS:打破數據壁壘,開啟基因組研究新篇

    在生命科學的廣袤領域中,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宛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探索遺傳變異與健康、疾病關系的道路。想象一下,若能整合全球各機構的基因......

    科學團隊研究組裝無患子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林木種質資源研究團隊在《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Products)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組裝了無患子的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

    國際首例豬T2T全基因組組裝成功

    2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張龍超研究員、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劉娣研究員、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王金勇研究員、岳麓山實驗室印遇龍院士、四川農業大學李明洲教授聯合發布消息,國際首個豬T2......

    研究人員破譯結皮綠藻基因密碼

    在沙漠和旱地中,有一種神奇的生物土壤結皮被稱為“沙漠皮膚”,其在維持土壤健康、減少侵蝕、促進養分循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綠藻(特指片球藻屬綠藻)就是土壤結皮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因其能適應各種極端環境如冰......

    換上這個基因變體,小鼠也會“甜言蜜語”

    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攜帶人源化蛋白NOVA1變體的小鼠發出的叫聲比野生型小鼠更復雜。該研究有望為找到影響人類語言能力演化的關鍵基因提供更多線索。人類何時以及如何獲得言語所需的大腦......

    科研人員開發出高效植物mRNA遞送系統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

    高粱抗寄生的關鍵基因發現

    就像寄生蟲危害人體一樣,寄生植物也會讓作物遭殃,破壞糧食生產。據《細胞》雜志12日報道,中國科學家在高粱中發現兩個關鍵基因,它們可像“開關”一樣控制高粱的抗寄生能力。“關閉”這兩個基因后,高粱抵抗寄生......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