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6-11 11:11 原文鏈接: 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實驗室診斷方法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增加,是我國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血栓性疾病按部位和機制分為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常見的是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疾病。靜脈血栓主要是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兩者合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 VTE),另有特殊部位的靜脈血栓較為少見。隨著對靜脈血栓的了解,發現靜脈血栓是臨床常見疾病,大多數患者并沒有被診斷。

    一、什么是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為產生于靜脈系統的血栓,以深靜脈血栓多見,由于深部靜脈血管腔徑大,脫落后血栓沿下腔靜脈回流入右心房、右心室打入肺動脈,形成肺動脈栓塞。以膝關節為界,分為近端DVT和遠端DVT。近端DVT常累及腘靜脈以上,如:腘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髂股靜脈等;遠端DVT常累及脛骨前靜脈、脛骨后靜脈、腓靜脈。其他包括一些淺部靜脈血栓。其臨床癥狀包括腿疼、患肢無力,腫脹等,但要注意到DVT可以完全沒有癥狀,其中無癥狀患者和有癥狀患者比率為10:1。所以大量的DVT患者是沒有得到診斷的,但是這些患者體內形成的栓子可以脫落,形成肺栓塞導致患者突發死亡。因此,早期診斷DVT,預防肺栓塞具有重要意義。

        靜脈血栓栓塞的結局可能是導致肺栓塞而死亡、或是慢性肺動脈高壓、以及栓塞后綜合征。

    二、流行病學資料

        綜合醫院門診VTE的發病率為1~4/1000,住院患者比率高于門診。尸體解剖中發現,PE的發生率高達15.9%,而大多數患者生前并沒有被診斷。腫瘤患者總體VTE的發生率為13/1000,為正常人7倍的VTE風險,尤其是惡性腫瘤及化療的患者為68/1000,胰腺癌、腦部腫瘤、肺癌為前三位。腦部腫瘤VTE發生率為200/1000。

        妊娠可以增加4 倍VTE 的風險, 妊娠婦女VTE 的發病率為4.9~17.2/1000。腦卒中患者由于臥床等因素,也具有很高的VTE發病率,約為21.7%,且頭七天發生血栓的患者占30%,25~30天的患者占45%。

        骨科手術具有極高的VTE風險,骨科所有手術DVT比率為43.2%,近端DVT為10.8%。其中最主要的是全髖關節置換(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全膝關節置換(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髖部骨折手術(Hip fracture surgery, HFS)。


         骨科手術后的VTE風險可持續到術后3個月左右,尤其是頭一個月內血栓風險很高。抗凝治療可以顯著減少血栓風險。


        95%以上的PE來源于DVT。韓國的一項調查表明,DVT:DVT+PE:PE患者的比率為3:2:1。近年來,DVT和PE的診斷率不斷提高,主要是由于臨床認知度和重視度的提高,以及診斷技術的提高導致。

    三、危險因素

        靜脈血栓栓塞可以發生于臨床所有科室,引發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大約有60多種。最常見的VTE的原因包括骨科手術、心臟外科手術等各類手術或創傷。活動性惡性腫瘤及化療是常見的VTE的誘因,同時伴有VTE的腫瘤患者預后較差。使用化療藥物及激素可以加速VTE的形成,尤其是一些特殊藥物,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使用沙利度胺及地塞米松。另外,中心靜脈置管處血栓形成也很常見。

        妊娠是重要的VTE形成的因素,孕產婦血凝學發生變化,血液處于高凝固狀態,以應對生產過程出現的出血,如孕產婦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水平升高。病理產科可引起產科DIC,處于高凝狀態的孕婦也容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甚至肺栓塞。另外,由于雌激素能降低抗凝蛋白C、蛋白S的水平,因此,激素替代治療(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以及口服避孕藥物有引起VTE的風險。

        年齡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高齡(>75歲)不僅是動脈血栓的危險因素,也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血漿凝血酶生成能力逐步增加。老年人血栓形成風險增加,但是同時存在血管脆性增加等因素,抗凝治療后又容易出血,需要精確監測抗凝強度。另外,慢性病臥床、手術制動都是總要的VTE誘因。長途飛行的經濟倉綜合征也是VTE誘因之一,大于3小時的飛行VTE增加,靠過道的座位VTE概率低于不靠過道座位,也是因為靠過道的座位獲得更多的活動機會。

         易栓癥是臨床VTE的一個原因,大約占VTE患者5~6%。西方國家易栓癥主要是因子V leiden突變和凝血酶原20210A突變導致靜脈血栓,在我國基本沒有發現這類報道。在我國主要是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突變引起血栓形成。抗磷脂綜合征患者存在抗磷脂抗體,該抗體在體外可以引起依賴磷脂的實驗APTT延長,在體內活化內皮及血小板,引起血栓,目前可做的檢查有狼瘡抗凝血物質、抗β2-GPI 抗體、抗心磷脂抗體。

        另外,臨床各科涉及的VTE因素還很多。如感染,代謝綜合征,嚴重肥胖。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腦卒中、呼吸功能不全、慢性柱塞性肺病、慢性缺氧、慢性炎癥及免疫病、炎性腸病等。腎臟科還涉及膜性腎病、腎病綜合征;血液科的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鐮刀型貧血等。

    四、診斷策略

        臨床VTE診斷率不斷提高,一方面是由于臨床的認知度和重視度提高所致。另外,今年來診斷技術的進步,給VTE的診斷帶來更大的可靠性。對于臨床懷疑VTE的患者,首先可做臨床風險評分,目前已經報道了很多靜脈血栓的風險評分系統,最常用的有Wells評分,評價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另外有Caprini風險評分,評價住院患者靜脈血栓風險。Khorana用于評估癌癥患者靜脈血栓風險。另外還有Geneva評分系統用于肺栓塞的評價。

        D二聚體的檢測能幫助除外診斷約30%的患者,70%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D二聚體除外診斷率達97%以上,通氣/血流比由于涉及使用核素,且敏感性不夠,目前較少使用。常規靜脈彩超是篩除DVT常用的方法。據2015年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meostasis, ISTH)標準化委員會的報道,MRIT核磁共振血栓檢查具有最高的血栓檢查敏感度和特異度。計算機斷層肺血管造影術(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顯著提高PE的診斷率。與16排、32排CT相比,64排CT可以讓臨床醫生看到更多更為精確的細節,層厚更薄,輻射劑量減少,可以將病變的血管“拉”出來觀察,還可以“剝皮、去骨”,小到0.5毫米的病變都能讓醫生一目了然。

    五、病因分析及高凝狀態監測

        靜脈血栓栓塞發生后盡量找到病因,第三節里介紹的危險因素往往就是引起靜脈血栓的病因。對于特殊類型的血栓,如:年輕發病、家族聚集、特殊部位血栓、反復發生血栓的患者一定要查易栓癥。反復流產伴有血栓證據的患者要考慮到抗磷脂綜合征的可能。對于能夠找到病因的,一定要找到病因,并及時消除,否則靜脈血栓風險將持續存在。另外,20%的腫瘤患者,在沒有發現腫瘤時,D二聚體升高,提示高凝血的患者,也要考慮到罹患腫瘤的可能。

        對于部分患者,確實不能明確病因的,建議監測凝血狀態,判斷是否處于高凝狀態。對于處于高凝狀態的患者,應與抗凝處理,以防止持續存在VTE的風險。因為不論何種原因,如果處于高凝狀態,都需要抗凝以降低凝血強度。對于高凝狀態的檢測,建議使用”globle test”,整體實驗,如血栓彈力圖,凝血酶生成曲線等,它們綜合反映凝血、抗凝、纖溶的平衡。因為無論發生血栓還是出血,最終取決于凝血系統與抗凝系統+纖溶系統的平衡,不取決于單獨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濃度。整體實驗反映了凝血的全貌。對于高凝患者,及時抗栓治療,對于低凝患者,往往需要補充治療。

        D二聚體也可以作為高凝狀態的指標使用。D二聚體的產生并不意味體內存在血栓,但是D二聚體的產生必須存在纖維蛋白DD片段的交聯,只有DD片段交聯的纖維蛋白降解才能產生D二聚體,所以必然已經“形成過”纖維蛋白,證明存在高凝狀態。D二聚體的使用經過DIC診斷、靜脈血栓的除外兩個階段的使用后,現在進入第三階段,即高凝狀態的判斷。Prolong II研究就利用D二聚體的這個特點,判斷VTE患者何時可以停止抗凝藥物,因為D二聚體降下來后意味著凝血強度降低,此時才是停止抗凝的時機。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體控制的靶標,應該是年齡乘以10,而不是用于除外靜脈血栓的500ng/ml的切點。

    六、抗凝治療監測

        靜脈血栓最重要的治療措施,就是抗凝治療。抗凝治療時,需要實驗室良好監測,因為目前為止沒有哪種抗凝藥物是完全安全的。抗凝不足,患者存在血栓風險;抗凝過度,患者存在出血風險。目前所有的抗凝藥物,都有臨床實驗室監測的辦法。

        傳統抗凝藥物華法林,需要監測PT-INR(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一般將INR控制在2-3之間,具有較低的血栓風險,同時出血風險也很低。INR>4時,出血風險快速增加,可定為危急值,告知臨床出血風險。INR計算的辦法為(PT患者/MNPT)ISI。其中,MNPT是20名健康人幾何平均值。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是該批PT試劑的敏感指數,當試劑批號發生改變時必須重新校準ISI。實驗室得到正確的INR值必須使用正確的MNPT及ISI值。


        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臨床常用的靜脈抗凝血藥物。1IU/ml以下的肝素使用APTT監測,介入手術中使用1IU/ml以上的肝素需要用ACT(activated clotting time)監測。低分子量肝素用抗活化的X因子濃度表示(anti-Xa)。盡管臨床藥品說明顯示低分子量不需要常規監測,在以下情況下,仍然需要考慮監測:

    1、具有出血、血栓問題,劑量較大的;
    2、大手術前需要確認殘余藥量;
    3、致命性出血,需要及時翻轉抗凝劑;
    4、腎功能不全(在腎臟外排);
    5、肝功能不全(在肝臟轉化);
    6、加用其他藥物增加/減少抗凝效果;
    7、高齡患者(血栓、出血風險都大)。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已在臨床使用,主要有口服抗Xa因子制劑: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口服抗IIa因子制劑:達比加群(dabigatran)。需要監測藥物的情況同低分子量肝素。監測抗Xa藥物可以使用PT和anti-Xa監測;監測抗IIa藥物可以使用稀釋的凝血酶凝固時間Dilute TCT和蛇毒凝固時間ecarin time。

        綜上,靜脈血栓的防治,首先需要臨床醫生熟知各項危險因素。對于臨床懷疑VTE的患者,進行臨床評估,并進行D二聚體監測,必要時用影像學確定。對于特殊患者,需要明確病因,如易栓癥及抗磷脂綜合征,腫瘤等;對于不能明確VTE病因的患者,建議進行凝血狀態的監測,使用”globle test”判斷患者凝血功能,以幫助臨床對抗凝、補充凝血的判斷。靜脈血栓最主要的治療是抗凝治療,目前所有的抗凝藥物都可以監測以精確調節劑量。充分使用好血凝學實驗項目,可以幫助臨床VTE達到良好的診斷和預后水平。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