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彈力圖(thromboelastography ,TEG)檢測是一種基于全血進行的凝血檢測方式,能連續監測凝血全貌,在臨床中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有60多年的應用歷史,進入我國10余年,目前有超過20多個的國際/國內指南推薦在創傷、出血/血栓風險管理、指導成分血輸注、DIC的輔助診斷、判斷肝素殘留、判斷2次手術風險以及個體化抗血小板治療等方面使用TEG檢測。
檢測原理: 采用微量全血,體外實驗模擬體內凝血狀態。承載血樣的測試杯以4°45’的角度每9秒一周旋轉,模擬血液在體內流動,置于血標本測試杯中的金屬探針,受到血凝塊形成的切應力作用,隨之出現左右旋動,金屬探針在旋動過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線產生電流,給電腦軟件處理后,便形成TEG曲線。
2.主要技術參數如下:
R值:指血樣置入TEG測試杯中,檢測開始到第一塊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描記圖幅度達2mm)所需的時間,反映參加凝血過程(內源性、外源性和共同途徑所有凝血因子及抗凝系統)的綜合作用。R值能因抗凝藥及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長,因血液呈高凝狀態而縮短。
K值:從R值終點至描記圖幅度達20mm所需的時間,反映纖維蛋白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結果,即反映血凝塊形成的速率。K值的長短主要受纖維蛋白原影響,K值延長提示纖維蛋白原缺乏或功能不足。
α角(angle角):從血凝塊形成至描記圖最大曲線弧度作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反映纖維蛋白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結果,與K值密切相關,都是反映血凝塊形成的速率。當患者處于嚴重低凝狀態時,血凝塊幅度達不到20mm,此時K值無法確定。因此,α角比K值更有價值。α角的大小主要受纖維蛋白原影響,α角減小提示纖維蛋白原缺乏或功能不足。
MA值:TEG描記圖的最大振幅,即最大切應力系數(mm),反映最大血凝塊強度。MA值由血小板(約占80%)和纖維蛋白原(約占20%)共同影響,其中血小板為主要影響因素。MA值增大提示血小板缺乏或血小板功能低下。
LY30:在MA值確定后30分鐘內血凝塊溶解所占比例(%),反應MA后30分鐘血凝塊的纖溶活性。LY30增大提示纖溶亢進。
EPL:在MA值確定后血凝塊溶解所占比例的預估值(%)。EPL增大提示纖溶亢進。
3.三種檢測類型的主要參數解讀
3.1血栓彈力圖試驗-普通檢測
3.2血栓彈力圖試驗-肝素酶對比檢測
3.3血栓彈力圖試驗-快速檢測
4.血栓彈力圖檢測臨床應用價值:
(1)對于骨外傷患者,快速檢測凝血全貌,鑒別纖溶亢進并評估血栓出血風險
? 外傷后患者的凝血功能表現復雜多樣,輕微的外傷患者可表現為凝血功能正常或者高凝狀態,嚴重的外傷患者則表現為低凝,甚至是原發性纖溶亢進,其中僅纖溶亢進就占>2%外傷患者,顯著提高患者死亡率(76% VS. 10%)。并且嚴重外傷后早期即可發生凝血紊亂-急性內源性凝血紊亂, 早于大出血實際發生的時間。研究表明凝血紊亂是改善預后最主要的挑戰。
? 快速TEG同時激活內外源性凝血途徑,整體評價凝血全貌,幾到十幾分鐘即可得到檢測結果,能夠滿足臨床上急需早期評價急診外傷患者凝血狀態,為及時處理提供有力的臨床證據,從而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預后。
? 此外,快速TEG還可以預測外傷患者血栓和出血風險。德克薩斯大學研究發現外傷患者快速TEG MA >65mm出現肺栓塞的機會是其他患者的6倍,可指導進行預防性的抗凝治療;ACT>128s,預示需要6小時內大輸血(超過10個單位)的機率是其他患者的5.15倍,ACT<105s,預示24小時內不需要接受輸血,以便更好的調配血制品。
(2)圍手術期凝血功能檢測,評估術后血栓風險
? 患者圍手術期及有必要時可以應用普通TEG/快速檢測全面評價患者的凝血全貌,包括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功能以及是否存在纖溶亢進,為臨床提供豐富的凝血信息。與此同時有研究顯示,術后2小時內檢測普通TEG,MA>68mm可作為術后缺血事件的預測指標(OR:1.16),缺血事件包括DVT、PE、心腦血管缺血事件等。
? 國外一項外傷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常規抗凝治療組在出院前發生1例肺栓塞,應用TEG肝素酶對比檢測指導個體化抗凝治療組出院前無血栓事件發生。2014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擇期全膝關節、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血栓研究結果顯示,術后9天在常規抗凝治療前提下依然約40%患者呈高凝狀態,其中76.5%高凝原因與血小板功能亢進相關,23.5%高凝原因為低分子肝素用量不足。兩個研究都提示適當應用抗血小板治療可能能進一步改善術后血栓預防療效。
(3)評價抗凝、溶栓療效
?血栓彈力圖的R值是在全血狀態下檢測的凝血啟動的過程,能夠反映凝血因子的功能,此外,臨床常用的肝素,低分子肝素,Xa因子抑制劑或者直接凝血酶抑制劑,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及活性。R值可反應抗凝藥物在全血狀態下,對凝血所產生的真實影響。
? 患者使用多種抗凝藥物,這些藥物綜合對凝血系統產生的影響,目前臨床尚沒有一個綜合的指標。只是有單獨的INR,APTT等參數,分別反映不同的抗凝藥物的效果。這不能代表綜合的抗凝效果。而TEG監測的是抗凝藥綜合作用后的結果。
? TEG可以檢測纖維蛋白溶解情況,所以TEG檢測可通過評價溶栓藥物應用后凝血狀態來反映溶栓療效,為后續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指導提供凝血信息。
(4)分析出血原因,指導成分輸血
? 臨床出血患者原因可應用普通TEG/快速檢測、肝素酶對比檢測進行分析
? 普通TEG/快速檢測:鑒別出血是否由于凝血障礙(是否凝血因子、纖維蛋白、血小板異常,是否存在纖溶亢進)
? 肝素酶對比檢測:對于有肝素、低分子肝素應用史患者,可判斷出血與肝素、低分子肝素是否相關。
? 從而可以指導成分輸血,以減少不合理輸血和由于大量輸血所引起的并發癥,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
5.血栓彈力圖檢測臨床適用范圍:
1) 普通檢測/快速檢測
A. 快速全面診斷凝血功能障礙
B. 監測圍手術期凝血功能紊亂
C. 鑒別“原發性纖溶亢進”和“繼發性纖溶亢進”
D. 血栓性疾病的篩查,判斷高凝的原因
E. 評價各種抗凝、溶栓藥物療效
2) 肝素酶對比檢測可鑒別出血原因與肝素、低分子肝素是否相關
3) 綜合應用TEG多種檢測類型綜合分析出血原因,鑒別出血性疾病類型,指導成分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