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喉部以下包括氣管、支氣管及各級小氣道在內的呼吸系統感染,臨床表現可因人而異,但通常有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個別患者可不伴白細胞升高,故較為直接的病原學檢查是留取患者痰液進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此找到致病菌,并根據藥敏結果指導抗生素使用。
痰液培養取材方便,因此成為臨床最常用的病原學檢查方法之一。不過看似簡便的痰培養在取材、送檢及實驗室質控方面都有其不可忽視的問題,可直接影響檢驗結果及醫生對病情的判斷,以下就臨床常見的注意事項作個總結:
1、標本采集與送檢
一般患者晨起飯前取痰為佳,具體方法為首先徹底清理口腔,可用清水漱口,有假牙者需摘下,然后用力深咳,盡量將呼吸道深部的痰咳出并直接吐入專用的痰液采集器內,保證容器在使用前是無菌、密閉、干燥的,收取痰液后應擰緊,立即送檢,室溫下不超過2小時為佳,若無條件送檢,應于4℃冰箱內保存并于24小時內處理。非住院患者應注意,留取痰液前應禁食1小時,避免口腔食物殘渣污染痰液。注應盡可能多的留取痰液,至少1ml.為使稀釋痰液,可建議患者于檢查前夜適量多飲水,有條件者可霧化治療均可使痰液易于排出。對于氣管插管患者,應于無菌吸痰管吸取氣道深部痰液。對于急性感染,通常只送1次,但懷疑真菌、分枝桿菌、卡氏肺孢子菌感染或有病情變化者,應連續3次送檢晨痰。
2、判斷標本是否合格
肉眼觀,標本呈唾液樣或水樣,標本檢出陽性率較低。痰涂片,低倍鏡下觀察,白細胞:鱗狀上皮細胞<2.5:1,而北京協和醫院《醫療診療常規》中提出無論多核中性粒細胞數量多少,若鱗狀上皮細胞數>10個/低倍鏡則為不合格,即認為標本污染口咽部正常菌群,建議重新采集。
3、分離培養
常用的培養基為血平板、巧克力瓊脂和麥康凱瓊脂。血平板主要用于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G+球菌及G-桿菌生長,尤其便于評估菌落形態;巧克力瓊脂適用于分離嗜血桿菌等對培養條件苛刻的細菌;麥康基瓊脂適用于G-桿菌并進一步區分乳糖陽性與乳糖陰性病原體。
4、結果判讀
痰培養結果通常以半定量方式報告,合格痰標本中優勢菌中度以上生長(+++),亦或合格痰標本中少量生長,但與痰涂片結果一致,亦或連續三天內多次痰培養均為同種細菌。除此之外,當痰涂片鏡檢發現典型病原菌,但痰培養陰性,我們也認為其有參考意義。
在判讀時,因痰樣本獲取需經口咽部,難免將正常菌群帶入對結果造成干擾,常見的呼吸道正常菌群(多為上呼吸道菌群,正常下呼吸道基本處于無菌狀態)有:口腔常見的正常菌群--甲乙型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梭形桿菌、乳酸桿菌、白色念球菌等,鼻咽部常見菌群--甲乙型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等,到底是感染還是正常菌群需臨床醫生結合血常規、CRP、PCT等指標及臨床表現進一步判斷。
5、藥敏結果
抗生素敏感試驗結果可分為敏感(S)中介(I)和耐藥(R),S表示常規劑量即有效,I提示需加大藥物劑量達到更高血藥濃度,R則表示此類抗生素無效。但需注意的是,藥敏結果應結合臨床,應用抗生素后以實際療效為準,因為實驗室診斷亦可出現“假敏感性”或“假耐藥性”,并非“敏感”就一定治療有效,可能培養出的不是真正的致病菌,亦與藥品劑型及生物利用度等因素有關,需臨床醫生根據個人經驗加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