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測原理
網織紅細胞(Ret,RET)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到完全成熟紅細胞間的過渡細胞,屬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其胞質中殘存嗜堿性物質核糖核酸(RNA),經活體染色(新亞甲藍、燦爛甲酚蘭(煌焦油藍)、中性紅等染料)后,形成核酸與堿性染料復合物,呈深染的顆粒狀或網狀結構。凡含兩個以上的深染顆粒或具有線網狀結構的無核紅細胞,即為網織紅細胞。
1、普通光學顯微鏡法:在顯微鏡下計數1000個紅細胞中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或分數。
2、網織細胞計數儀法和血液分析儀法:用熒光染料(如吖啶橙、派若寧-Y、噻唑橙)使網織紅細胞內RNA著色,用流式細胞術(FCM)得到網織紅細胞數。
(二)方法學評價
1、普通光學顯微鏡法:試管法操作簡便、重復性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時水分易蒸發,造成結果偏低。但顯微鏡法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多,且耗時費力。
2、網織細胞計數儀法:可客觀地將Ret分成高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HFR)、中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MFR)、低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LFR)三類,有助于化療、放療、移植患者的監測。
3、血液分析儀法:可提供網織紅細胞絕對值(Ret)、網織紅細胞百分比(Ret%)、網織紅細胞分布寬度(RDWr)、網織紅細胞平均體積(MCVr/MRV)、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HCr)、網織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r)、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分布寬度(HDWr)、LFR、MFR、HFR、網織紅細胞成熟指數(RMI,RMI=(MFR+HFR)/LFR×100)。儀器法優點是測量細胞多、避免主觀因素、方法易于標準化。
(三)質量控制
1、顯微鏡法
影響因素有:操作人員對網織紅細胞識別不同、血涂片質量好壞、計數紅細胞數量多少、計數方法等。Miller窺盤法計數網織紅細胞誤差可減小,網織紅細胞95%可信限為:
2、儀器法:儀器法計數紅細胞10000~50000個。出現Howell-Jolly小體、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會使結果假性增高。
(四)參考值
顯微鏡計數法:成人0.008~0.02或(25~75)×10 9/L,新生兒0.02~0.06。儀器法:表1-2-5。RMI:男性為9.1%~32.2%,女性為12.8%~33.7%。
(五)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計數(尤其是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骨髓中網織紅細胞均值為150×109/L,血液中為65×109/L。當骨髓Ret增多,外周血減少時,提示釋放障礙;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為釋放增加。從網織紅細胞成熟類型獲得紅細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時,外周血網織紅細胞中Ⅲ型約占20%~30%,Ⅳ型約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顯,可出現Ⅰ型和Ⅱ型Ret。
1、判斷骨髓紅細胞造血情況
(1)增多:見于
①溶血性貧血:溶血時大量網織紅細胞進入血循環,Ret可達6%~8%,急性溶血時,可達約20%,甚至50%以上,絕對值超過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網織紅細胞達高峰,2周后恢復正常。
②放療、化療后:恢復造血時,Ret短暫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復較敏感的指標。
③紅系無效造血:骨髓中紅系增生活躍,外周血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
(2)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標準之一是Ret計數常低于0.005,絕對值低于15×10 9/L。
2、觀察貧血療效
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治療前,Ret僅輕度增高(也可正常或減少),給予鐵劑或維生素B12、葉酸治療后,用藥3~5天后,Ret開始上升,7~10天達高峰,2周左右,Ret逐漸下降,表明治療有效。
3、骨髓移植后監測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無移植并發癥;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為骨髓移植失敗。
4、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RPI)
是網織紅細胞生成相當于正常人的倍數。不同生理、病理情況下,Ret從骨髓釋放人外周血所需時間不同,故Ret計數值不能確切反映骨髓紅細胞系統造血功能,還應考慮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約為2d,若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提前釋放人血,Ret生存期限將延長,為了糾正網織紅細胞提前釋放引起的偏差,用網織RPI來反映Ret生成速率。計算公式為:被測網織紅細胞百分比。在估計紅細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