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5-06 14:59 原文鏈接: 寶寶的血常規報告,別再說你看不懂

    寶寶如果出現了發燒、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身上有出血點等狀況,那么去醫院掛號-候診-驗血-等候報告-醫生確診這些環節是免不了的。

    然而,當你拿到那張血常規化驗單,上面密密麻麻幾十項的指標還有上上下下的箭頭是不是讓你一頭霧水?其實,兒童的正常值范圍各個年齡段都不同,一張小小的血常規單上不可能全部都印上去,所以后面印的是成人正常值,才出現了那么多提示高低的箭頭,爸爸媽媽們不必太過擔心。

    今天,小編就來告訴你,如何看懂寶寶的血常規報告:

    我們主要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計數(PLT)及C反應蛋白(CRP)。

    白細胞(WBC)

    判斷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標

    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有關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

    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可以通過看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簡單判斷如果有感染癥狀,WBC 和N% 的值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 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要不要用抗生素?

    而對于嚴重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癥狀,再結合化驗來決定。有的寶寶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出癥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情況好,可以暫時先觀察。但如果小朋友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需及時復查。通常只有嚴重細菌感染,才需考慮使用抗生素。

    另外,嗜酸性粒細胞比例(EO%)若高于血常規報告上的正常值范圍,則提示寶寶可能有變態反應疾病(如:過敏)、寄生蟲病、濕疹等。

    血紅蛋白(HGB)

    判斷是否貧血的常用指標

    負責轉運氧份,與貧血、營養不良等有關

    血紅蛋白(HGB)俗稱“血色素”,若血紅蛋白正常,則提示寶寶沒有貧血,但是存在平均紅細胞容積(MCV)↓、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則提示鐵儲備不足,建議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如六個月嬰兒該添加輔食了,輔食應該為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已經添加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則建議進食動物肝臟、血制品(如豬、雞、鴨的都可以)1~2次/周。只要食物營養豐富,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

    若血紅蛋白值偏低,并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則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屬于缺鐵性貧血。需要口服鐵劑,并且進食含鐵豐富食物。若血紅蛋白值偏低,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系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

    血小板計數(PLT)

    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

    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寶寶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所以家長應該引起重視,觀察在平時護理中寶寶皮膚是否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當心是否存在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增多

    而寶寶在感冒或生病時都有可能引起血小板高于血常規單中正常值范圍,對于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特殊處理,因為待疾病好轉后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但如果血小板>600×10^9/L,異常增多,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此時需及時就診,尋求專業對癥處理。

    C反應蛋白(CRP)

    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

    發燒到醫院,醫生常常建議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CRP)正常參考范圍:≤8mg/L,可在各種急性炎癥、損傷等發作后數小時內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長之勢。因為它的半衰期短,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癥時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標志物之一。

    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

    一般當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查血常規+CRP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比較有意義,但是對于有的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也有可能剛起病就查血常規+CRP。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起CRP輕度高于正常值。但是CRP高于正常值的程度越高,則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CRP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總結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細菌感染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濕疹、寄生蟲病等

    嗜堿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血紅蛋白減少:患有貧血

    血小板減少: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癥

    查血tips

    *做血常規一般采用末梢血(指尖血),采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出現發熱等癥狀的24 小時后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

    *通過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是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等,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來決定。

    因為孩子在生病的時候數值變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血常規化驗并不是定性診斷試驗,即便是工作多年經驗的兒科醫生在解讀化驗單時,都必須結合臨床分析才有意義。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