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1-11 13:40 原文鏈接: 感染新冠病毒的癌癥晚期患者,腫瘤奇跡般消失!

      新冠對于癌癥患者威脅尤其大。一方面,癌癥患者往往身體狀態不佳,被感染后出現重癥的風險更大,另一方面,新冠顯著影響醫療系統的正常工作,很多患者被耽誤治療。

      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感染新冠病毒也不一定總是壞事兒。

      前兩天,英國的醫生報道了一個神奇的案例:一位惡性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腫瘤居然幾乎消失了!

      這位61歲的男子本身很倒霉。

      他本來有嚴重的腎病,好不容易做了腎移植,結果失敗了,只能一直做透析。

      前段時間,他因為淋巴結腫大和體重減輕再次入院,不料一檢查,發現又得了霍奇金淋巴瘤,還是晚期!

      大家看上面左邊的PET-CT圖像,好多地方都有黑色的東西,那就表明他全身各處都有活躍的癌細胞。

      這已經禍不單行了,沒想到還不算完。今年疫情一來,他又中招新冠肺炎了。

      剛診斷淋巴瘤不久,他又出現呼吸困難,再次入院。然后一檢測,果然是新冠肺炎。

      還好情況不是特別糟糕,他在醫院住了11天,癥狀緩解后,就被送家中休養了。這期間他沒有用任何免疫相關的藥物。

      過了四個月,他回醫院復查淋巴瘤。沒想到成了見證奇跡的時刻:PET-CT顯示,他的腫瘤絕大多數都消失了,而且相關的腫瘤標記物也下降了90%以上!

      醫生也是一臉懵,居然還有這種事兒?啥都沒用,腫瘤就被干掉了?感染新冠病毒還可能有好處?

      眼見為實,這事兒確實很神奇。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并不知道這事兒是怎么發生的。

      現在主流的猜想是新冠病毒感染,意外激活了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通過免疫因子和各種免疫細胞,不僅干掉了病毒,還順便把癌細胞也干掉了。

      這個案例看起來很神奇,但并非獨一無二。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會有患者感染后,腫瘤自動消失的報道。

      比如2012年,美國一位淋巴瘤患者被感染得了肺炎和結腸炎后,腫瘤也完全消失了。

      而且不只是淋巴瘤,各種腫瘤都出現過這種情況。

      事實上,從數百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記錄了。甚至有醫生嘗試故意給癌癥病人注射病原體,誘導發燒從而來治療癌癥。

      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威廉.科利(William Coley)和他發明的“科利毒素”了。

      威廉·科利是19世紀末美國的一名外科醫生,現在被稱為“腫瘤免疫治療之父”。科利喜歡翻閱文獻,尋找新的抗癌方法。有一次,他看到了一個神奇的病例。

      一位叫“斯坦”的德國人得了癌癥。更慘的是,手術過程中他被感染,得了“丹毒”,一種鏈球菌引起的嚴重疾病。當時還沒有抗生素,因此他高燒不退,差點直接掛掉了。但斯坦最終熬了過去,燒退了。

      真正神奇的是,他的腫瘤居然在發燒的過程中快速縮小,短短幾天,燒退了以后,他的腫瘤也隨之消失了!

      科利非常興奮,又去查閱更多文獻,發現世界各地都有類似案例:一些癌癥患者意外被感染,嚴重高燒后,癌細胞就自動消失了!

      難道感染能“以毒攻毒”干掉癌細胞么?!

      100多年前,沒有監管部門,醫生可以說干就干,直接拿病人做實驗!

      1891年,第一個被科利拿來做試驗的人出現了:35歲的意大利癮君子佐拉,脖子上長了一個大腫瘤,沒法吃東西,位置也沒法手術,基本就是等死了。科利前后給佐拉注射了幾十針“丹毒細菌”,結果佐拉高燒到41度。伴隨著發燒,他的腫瘤果然開始減小,兩個禮拜后,腫瘤消失了!

      科利非常興奮,認為自己找到了抗癌神器!

      但很快就被潑了冷水。

      后來他用同樣方法治療了另外一些患者,效果卻不好,而且直接注射活細菌實在太危險,很多患者直接發燒就燒死了。

      科利通過研究,發現用兩種死細菌(鏈球菌和粘質沙雷菌)混在一起,也可以引起高燒,而且要安全很多。于是他放棄了使用活細菌,而開始使用這種混合的滅活菌,這就是著名的“科利毒素”。

      科利用這種毒素治療了近1000人,雖然有患者獲益,但比例不高。加上他的科研設計有漏洞,科利毒素一直沒有被學術圈承認,慢慢就從歷史上被淘汰了。

      現在回頭看,這就是免疫治療的一種原始形式。

      然而專家強調,癌癥患者千萬不能故意感染新冠病毒。

      科學思維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凡事不要看個例,而要看統計。

      全球已經有很多癌癥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但這是目前報道的第一例腫瘤消失,說明發生的概率極低。前面說了,新冠對癌癥患者整體威脅更大,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所以對癌癥患者而言,感染新冠是弊大于利的事兒,不值得嘗試。

      但激活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癥是靠譜的。

      最近幾年,PD-1抑制劑,CTLA-4抑制劑,CAR-T細胞療法等現代免疫療法紛紛成功,給很多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激活免疫系統能對抗癌癥”這個概念已經被廣泛接受。

      科學家一直都在探索更好的激活抗癌免疫力的方法。

      從科利毒素開始,通過細菌病毒的感染來激活免疫系統,從而控制腫瘤,也是一條被反復嘗試的道路。

      這幾年很熱的“溶瘤病毒”,本質上也是這種概念。幸運的是,在腦膠質瘤,黑色素瘤里,我們都看到了積極的臨床研究結果。

      雖然直接用新冠病毒來廣泛治療癌癥肯定不靠譜,但保不齊未來有可能對它進行改造,消除毒性,同時保留激活免疫系統的能力,從而變成一種新型“溶瘤病毒”。最近確實有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進入某些腫瘤細胞,有一定“溶瘤”的能力。

      真到那一天,我們就要感嘆:禍兮福所倚了。

      期待更多新型免疫療法的出現。


    相關文章

    廣東新增2萬例新冠患者,夏季疫情為何反撲?

    “以為是空調吹多了或者上火了,沒想到是又一次新冠感染”;“大三伏天的居然又‘陽’了”;“除了沒有連續高燒,喉嚨痛、鼻塞、咳嗽等癥狀又經歷了一遍”。近期,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少人表示自己“陽了”,出現發燒、......

    全球最大規模結直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

    Science子刊:鄧蓉/朱孝峰團隊發現抵抗鐵死亡新機制,為癌癥治療帶來新靶點

    鐵死亡(Ferroptosis)是鐵依賴的脂質過氧化過度累積介導的程序性細胞死亡。鐵死亡在腫瘤等多種疾病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療或放射治療可誘導腫瘤細胞鐵死亡,且鐵死亡在腫瘤......

    CAR增強子!讓CART細胞更強、更持久,有效防止腫瘤復發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作為一種單獨療法或與其他療法聯合使用,正在廣泛研究用于各種實體瘤、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目前,美國FDA已批準6款CAR-T細胞療法上市,其中4款......

    研究揭示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腫瘤免疫微環境在影響癌細胞免疫逃逸和轉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癌細胞的轉移通常要求降解與重構微環境中的胞外基質。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生物化學層面,微環境中物理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特別是細胞外......

    重大突破!我國學者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在人體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有效清除“異己”,又能避免誤傷“友軍”。然而,這種平衡有時會被“狡猾”的腫瘤細胞所利用,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CD47-SIRPα免疫檢查點就是人體內的......

    西式飲食或增患癌及腸炎風險

    來自愛爾蘭科學基金會微生物組研究中心(APC)和科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對世界各地6種流行的飲食方式開展了一項回顧分析。結果顯示,西式飲食會增加人們罹患炎癥性腸病(IBD)和癌癥的風險。相關論文發表于......

    AI模型可為癌癥患者選擇最佳療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和Pangea Biomed制藥公司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種人工智能(AI)模型“DeepPT”,可以幫助醫生為癌癥......

    MTMCD:科學家有望利用T細胞開發治療人類癌癥的新方法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MolecularTherapy—Methods&ClinicalDevelopment上題為“MetabolicprimingofGD2TRAC-CARTcellsd......

    《柳葉刀》:兒童生長激素或有癌癥等風險

    “隨著生長激素治療從嚴格的替代療法過渡到更廣泛的身高增強,監測潛在副作用變得更加重要。”當地時間2024年6月27日,《柳葉刀》(TheLancet)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兒童生長激素治療:挑戰,機會和......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