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于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形式近日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以“面向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題專門對該工作做了亮點報道。
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為精密測量技術提供了新的物理資源。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于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
壓縮態是壓制散粒噪聲的另一量子資源。量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實驗物理學家可以在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限制下,調節一對共軛量(如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等)的相對大小,把所需測量的物理量不確定性壓低。其中,有一類壓縮態被稱為強度壓縮,可以把光子數抖動降低到散粒噪聲以下。在實際應用中,從2011年引力波探測器LIGO開始使用注入壓縮真空態來提供探測靈敏度,提高了50%的可探測事件數量。
1979年,國外學者從理論上預言,單個二能級系統的共振熒光中可觀察到強度壓縮。隨后的理論分析指出,直接探測多光子源的強度壓縮需要很高的熒光系統效率。但由于共振熒光的產生、提取和收集等過程中帶來的光子數損失,直接觀測強度壓縮一直以來是個巨大的挑戰。
中科大研究組長期致力于發展高品質的單光子源,首創了脈沖共振熒光方法,利用微腔耦合提高單光子提取效率。2019年,通過雙色激發和極化腔方案成功解決單光子由于極化損耗而至少損失50%的科學難題。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發展了高品質單光子源,通過對共振熒光的直接測量,證明了0.59dB的強度壓縮,在第一物鏡處的壓縮量達到3.29dB。
深圳技術大學10日舉行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下稱“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暨首屆醫工融合高峰論壇。深圳技術大學特聘教授、智能醫學工程(智能醫療器械)學科帶頭人匡紹龍擔任研究院執行院長。創新研究院依托深圳市......
1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首批入選3226人,他們將在拓寬學術視野、增強學術鍛煉、加快學術成長等方面獲得專項培養,托舉期為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中......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陸成寬)DNA轉座子也稱跳躍基因,可被用作基因工程工具。記者6月24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勇和王皓毅研究組開展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DNA轉座子活性篩選,構建了目......
索網合龍時,南仁東(左七)、姜鵬(右一)與現場工人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2010年,姜鵬(右)在“中國天眼”工程現場做地錨試驗。受訪者供圖“中國天眼”停機維護期間,孫純在工程現場。李子鋒/攝“中國天眼”......
大漠深處,沙丘如同凝固的金色波浪綿延到天際,不遠處一群野駱駝在悠然漫步,它們的耳朵不時轉動,警惕著在暗處窺伺的沙漠狼群。1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少創在羅布泊深處參加“玉兔號”月......
2024年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發現......
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祝融號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全新......
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祝融號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
近日,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所高校,迎來了2023年第一篇Nature。浙江大學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隨著全球人口的日益增長,農田持續增產的需求越來越大,氮肥的使用量也是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