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7-21 15:59 原文鏈接: 生命科學研究中常見模式生物簡介(一)

    模式生物由于其結構簡單、生活周期短、培養簡單、基因組小等特點,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模式生物作為材料不僅能回答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生物學問題,對人類一些疾病的治療也有借鑒意義。常見的模式生物有有真菌中的酵母,原核生物中的大腸桿菌,低等無脊椎動物中的線蟲,昆蟲綱的果蠅,魚綱的斑馬魚,哺乳綱的小鼠以及植物中的擬南芥。

    1 模式生物的研究歷史
    早期的生命科學研究,人們總是用一些常見的生物作為材料,所用生物就是研究的目的,并沒有模式生物的概念。隨著科學的發展,有關生命的知識越來越多,急需將這些凌亂的知識有系統的進行整理,全面的理解生命的整體過程。但同時,人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生物均一一研究,這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就被選擇出來進行研究,這是模式生物出現的原動力。同時在醫學領域中,因為倫理問題,一些試驗不可能用人來作為試驗材料,而不得不尋找可靠的替代物,這是模式生物出現的另一個推動力。

    1.1擬南芥的研究歷史
    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與白菜、油菜、甘藍等經濟作物一樣屬于十字花科,其本身沒有明顯的經濟價值。歷史上對擬南芥的煙酒刻意追溯到16世紀,在1943年Laibach詳細闡述了擬南芥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并促成了1965年在德國召開的一屆國際擬南芥會議。但真正作為模式生物進行研究還是近20年的事。1986年,Meyerowitz實驗室首次報道了對擬南芥一個基因的克隆(Chang C, 1986),1988年發表了擬南芥基因組的首個RFLP圖譜,在此之后的幾年中,相繼報道了T-DNA插入突變基因的克隆、基于基因圖譜的基因克隆等。并在2000年完成了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序工作(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 2000),成為第一個被完整測序的植物。

    1.2秀麗線蟲的研究歷史
    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當今的生命科學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Brenner在確立了分子遺傳學的中心法則以后,為探索個體及神經發育的遺傳機制,而最終選擇了秀麗線蟲這一比果蠅更簡單的生物。并在1974年在Genetics上發表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詳細描述了秀麗線蟲的突變體篩選、基因定位等遺傳操作方法(Brenner S. 1974)。為秀麗線蟲作為模式生物進行個體發育的遺傳研究奠定了基礎。

    1.3果蠅的研究歷史
    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屬于昆蟲綱的雙翅目,20世紀初Morgan選擇黑腹果蠅作為研究對象,建立了遺傳的染色體理論,奠定了經典遺傳學的基礎并開創利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的先河。20世紀80年代以后針對果蠅的基因組操作取得重大進展,并發展出一系列的有效技術。2000年,果蠅的全基因組測序基本完成,全基因組約165Mb(Wan Y Q, 2006)。

    1.4斑馬魚的研究進展
    斑馬魚(Danio rerio)是屬于輻鰭亞綱鯉科短擔尼魚屬的一種硬骨魚。20世紀7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George Streisinger注意到斑馬魚的優點,并開始研究其養殖方法、胚胎發育等,并發展一些相關的遺傳學技術。并在Nature上發表了關于斑馬魚體外受精、單倍體誘導技術相關的論文(Streisinger G, 1981)。到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發育生物學家Christine Nusslein-Volhard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的Wolfgang Driever博士的研究組同時開始對斑馬魚進行大規模化學誘變研究(Driever W, 1996)。

    1.5小鼠的研究歷史
    小鼠屬于哺育綱嚙齒母鼠科小鼠屬,目前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廣泛使用的是小家鼠(mus musculus)。1902年哈佛大學的Castle在孟德爾遺傳學研究的影響下開始小鼠的遺傳學研究,并對小鼠的遺傳和基因變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1982年首次報道了攜帶有外源基因的轉基因鼠,1998年在克隆羊Dolly羊出生后1年,克隆小鼠在夏威夷誕生,2002年小鼠基因組全序列測序完成,從2005年開始,大規模的基因刪除研究開始在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實施(Lin Z Y, 2006)。

    2 模式生物的研究優勢
    在所有的模式生物中,雖然在分類上差別很大,但也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這些生物都有著較強的適應性,飼養簡易,繁殖力較強,易于獲得大量的試驗材料。其次,這些生物環境和人的身體健康都沒有較大的危害,不至于在試驗中對實驗人員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1 秀麗線蟲的特殊優勢
    在自然條件下,秀麗線蟲是雌雄通體的,一生可以產生約300粒受精卵,可以快速大量繁殖。同時在自然條件或誘導下,可以產生雄性個體來進行雜交實驗,這一特征使得秀麗線蟲在遺傳學研究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另外,在秀麗線蟲的全部1090個細胞中,有131個細胞以一種不變的方式,在固定的發育時間和固定位置消失。秀麗線蟲數目一定的細胞個數以及固定的細胞凋亡,是決定秀麗線蟲在研究細胞凋亡方面地位的主要原因(Qin F S, 2006)。

    2.2 果蠅的特殊優勢
    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研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生物學和技術兩個方面。在生物學方面,長期的研究積累了很多關于果蠅的知識和信息,制備了大量的分布于數以千計的基因中的突變體。果蠅還有很多攜帶便于遺傳操作的表形標記、分子標記或其它標記的特征染色體,這些工具使得進行大規模基因組篩選分離一系列可見或致死表型,甚至可以分離那些只在突變個體的第二或第三代才表現的表型。在技術上,在果蠅研究過程中發展的一些有效技術,現在還是只能應用于果蠅,如:增強子陷阱技術、定點同源重組技術、雙組分異位基因表達系統、嵌合體分析技術及基因定點敲除技術等(Adams M D, 2002)。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