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標記探針:
1. 按如下順序加入反應物,溫和混勻,切勿渦漩
超純水 25μl
5×TdT Reaction Buffer 10μl
探針(1μM) 5μl
Biotin-N4-CTP 5μl
TdT (2U/μl) 5μl
37℃反應30分鐘
2. 加入2.5μl 0.2M EDTA終止反應;
3. 加入50μl 酚:氯仿,短暫渦漩,15000g離心2min,保留上層水相,-20℃保存;
4. 結合反應前等體積混合兩條標記引物,90℃退火引物,并自然冷卻至4℃,待用。
抽提核蛋白:
1. 2~3×106密度鋪60mm細胞培養板,培養約12h;
2. 移去細胞培養基,PBS洗細胞一次;
3. 加入1mL Buffer B 于培養板,將細胞刮下收集于1.5mL離心管;
4. 1000g 離心2min,吸去上清;
5. 加入160μl Buffer A,重懸沉淀,冰育20min;
6. 加入含2.5%NP-40的Buffer A,渦漩10s,4℃ 15000g 離心5min;
7. 吸去上清,加入40μl Buffer C,4℃渦漩25min,4℃ 18000g 離心5min;
8. 吸取2μl上清采用Bradford法測蛋白質濃度,其余儲存于-80℃。
配置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以6%濃度為例)
5×TBE 1mL
30%Ac-Bi 2mL
40%Glycerin(甘油) 625μL
DDW (雙蒸水) 6.125mL
10%AP 150μL
10%TEMED 100μL
以預冷為4℃的0.5×TBE為電泳緩沖液,100V預電泳30-60min(時間不定,跑到溴酚藍占整塊膠的三分之二處)
EMSA(參考PIERCE公司試劑盒)
1. 特異性的證明
使用的探針序列需證明其是否與目的蛋白特異性結合,確定目的條帶的位置。
按照“步驟"中的體系,做以下四組平行結合實驗:
(在加入ddw,10×binding buffer,Poly(dI.dC)的基礎上)
1) 生物素標記的探針
2) 蛋白質粗提物
3) 蛋白質粗提物+200倍濃度的非標記的同種探針(即冷探針)
4) 蛋白質粗提物+200倍濃度的非標記的突變探針(可以設計多種突變類型的探針,看是否能競爭結合)
5) 蛋白質粗提物+抗體
室溫反應10min,然后加入生物素標記的探針;
室溫繼續反應20min,做EMSA檢測。
結果分析,如果出現如下實驗結果
1) 顯示游離探針位置
2) 顯示游離探針位置和遷移帶位置
3) 只有游離帶,沒有遷移帶
4) 和2)帶型一致
則證明探針與目的蛋白為特異性結合。
步驟:
1. 按如下順序加入反應物,溫和混勻(20μl體系)
ddw ――
10×binding buffer 2μl
Poly(dI.dC) 1μl (以上文字已說明由公司定)
核蛋白粗提物 4-10μg(溫和混勻)
生物素標記的探針 0.5μl
室溫反應20min,加入6×Loading Buffer (TAKARA) 4μl,上樣10-20μl,100V電泳至溴酚藍于三分之二處。
2. 電轉前將尼龍膜浸泡于0.5×TBE至少10min
以預冷的0.5×TBE為電轉緩沖液100V轉膠于尼龍膜上,45min。
3. UV BOX下,以貼近膜一面面向紫外光源,以254nm激發光交聯15min(紫外交聯儀1200能量,照2次)
4. 加入25mLBlocking Buffer,以約70rpm在脫色搖床上封閉30min
5. 將SA-HRP以1:30000-50000稀釋于12mL Blocking Buffer,脫色搖床70rpm作用20min
(洗膜過程全部在脫色搖床上進行, 約100-140prm)
6. Buffer II 25ml, 5min
7. wash buffer 25ml 15min
8. Buffer III 25ml 5min×2次
9. 0.1%SDS in 2×SSC, 5min×2次
10. 0.1%SDS in 1×SSC, 10min×2次
11. 0.1%SDS in 0.5×SSC, 5min×2次
12. 將膜于濾紙稍適吸干,加入到以1:20稀釋的發光反應液(寧波奧唯),作用1-5 min,將尼龍膜封于保鮮膜中(避免褶皺和氣泡的產生),暗室曝光1-5min,檢測信號。
使用此protocol效果圖
圖1. 用10ng/ml的mLT-?刺激MEF細胞,分別刺激0、15、30、60、120min,檢測NF-?B的量。(p:probe only. 只加入標記探針未加入核蛋白抽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