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6-03 17:26 原文鏈接: 蛋白質常見的四種測定方法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奶牛的蛋白質需要主要用于維持、生長、妊娠和泌乳等需要。為了科學的為奶牛提供日糧,日糧中各種飼料蛋白質含量的檢測成為一項日常性且必需性的工作。

      蛋白質含量測定的幾種方法

      1紫外分光光度法

      蛋白質分子中存在含有共軛雙鍵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使蛋白質對280nm的光波具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的范圍內,蛋白質溶液的吸光值與其濃度成正比,可作定量測定。該法操作簡單、快捷,并且測定的樣品可以回收,低濃度鹽類不干擾測定結果,故在蛋白質和酶的生化制備中廣泛被采用。但此方法存在以下缺點:

      1.當待測的蛋白質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殘基含量差別較大會產生一定的誤差,故該法適用于測定與標準蛋白質氨基酸組成相似的樣品。

      2.若樣品中含有其他在280nm吸收的物質如核酸等化合物,就會出現較大的干擾。但核酸的吸收高峰在260nm,因此分別測定280nm和260nm兩處的光吸收值,通過計算可以適當的消除核酸對于測定蛋白質濃度的干擾作用。但因為不同的蛋白質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同的,雖經校正,測定結果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差。

    1.jpg

      2Bradford法

      1976年Bradford建立了用考馬斯亮藍G-250與蛋白質結合的原理,是一種能夠迅速并且準確的定量蛋白質的方法。染料與蛋白質結合后引起染料最大吸收光的改變,從465nm變為595nm。蛋白質-染料復合物具有高的消光系數,因此大大提高了蛋白質測定的靈敏度(最低檢出量為1μg)。染料與蛋白質的結合是很迅速的過程,大約只需2min,結合物的顏色在1h內是穩定的。一些陽離子(如K+,Na+,Mg2+、)、(NH4)2SO4、乙醇等物質不干擾測定,而大量的去污劑如TritonX-100,SDS等嚴重干擾測定,少量的去污劑可通過用適當的對照而消除。由于染色法簡單迅速,干擾物質少,靈敏度高,現已廣泛用于蛋白質含量的測定。

      總氮量的測定——微量凱氏定氮法:當被測定的含氮有機物與濃硫酸共熱消化時,分解出氮、二氧化碳和水,其中氮與硫酸化合成硫酸銨。由于分解反應進行得很慢,故可加入硫酸銅和硫酸鉀或硫酸鈉,其中硫酸銅為催化劑,硫酸鉀或硫酸鈉可提高消化液的沸點,氧化劑(過氧化氫)也能加速反應。

      消化終止后,在凱氏定氮儀中加入強堿堿化消化液,使硫酸氨分解放出氨;用水蒸氣蒸餾,將氨蒸入過量的標準無機酸溶液中,全部蒸完之后,用標準的鹽酸溶液滴定收集的氨量,準確測定氨量,從而折算出蛋白質含量。

      3雙縮脲法

      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肽鍵的化合物皆有雙縮脲反應,蛋白質在堿性溶液中能與Cu2+絡合呈紫紅色,顏色深淺與蛋白質濃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色法進行測定,根據標準曲線進行計算可以確定蛋白質濃度。

      4Folin-酚試劑法

      測定蛋白質含量的經典方法,它是在雙縮脲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操作簡單、迅速、靈敏度高,較雙縮脲法靈敏100倍。Folin-酚法所用的試劑由兩部分組成,試劑A相當于雙縮脲試劑。蛋白質中的肽鍵與試劑A中的堿性硫酸銅反應形成銅-蛋白質復合物。這個復合物可與試劑B中磷鉬酸-磷鎢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由于磷鉬酸與磷鎢酸易被酚類化合物還原而呈藍色反應。而蛋白質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均可發生此呈色反應。顏色的深淺與蛋白質的濃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色法測定蛋白質的含量。

      此法易受蛋白質樣品中酚類化合物及檸檬酸的干擾。另外,試劑B中的磷鉬酸-磷鎢酸僅在酸性pH值時穩定,故在將試劑B加入到堿性的銅-蛋白質溶液時,必須立即混合均勻。以確保還原反應能正常發生。此法也適用與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定量測定。


    相關文章

    專家學者盤點近兩年AI發展——加速應用落地變革科研范式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有哪些熱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f......

    植入式傳感器可持續監測炎癥水平

    受大自然啟發,美國西北大學生物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植入皮下的傳感器,可實時跟蹤活體動物蛋白質水平的波動,測量炎癥標志物的變化。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標志著醫學檢測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了檢測......

    熱烈祝賀黃超蘭教授榮獲“ClinicalandTranslationalProteomicsAward”

    北京時間10月23日,在德國德雷斯頓舉行的2024HUPO大會頒獎典禮上,備受矚目的“ClinicalandTranslationalProteomicsAward”(臨床轉化蛋白質組學獎)榮耀加冕于......

    創新計算框架在蛋白質設計方面獲突破

    在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計算蛋白質設計領域的重大進展后,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團隊宣布開發出一種名為MProt-DPO的創新計算框架,該框架利用人工智能(AI)和世界頂尖的超級計算機,推動蛋白質設計取......

    AI設計能提高蛋白質穩定性、精確度及效率

    人工智能(AI)蛋白質設計正在走向“更快、更好、更強”。美國麻省總醫院布萊根分院和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EVOLVEpro的AI工具,被認為是蛋白質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團隊在最......

    利用分子標尺技術對長鏈RNA的結構和構象動態開展研究或成可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方顯楊課題組在《結構生物學的當前觀點》發表綜述,全面總結了利用非天然堿基對系統賦能分子標尺技術及其應用。隨著全球對由RNA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的關注度增加,如何通過深入理......

    研究揭示一種新型殺手基因能控制細胞生存的分子和結構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研究組合作,在裂殖酵母中發現一種新型殺手基因tdk1,并揭示其蛋白質產物控制細胞生存的分子和結構機制。兩篇相關論文11月1日發表于美國《國......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結果揭曉!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DavidBaker獲獎,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則共同授予英國科學家DemisHassabis和JohnM......

    基因突變影響蛋白質穩定性有新解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張佳欣)25日發表在《自然》雜志的一項研究稱,西班牙基因組調控中心和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突變對蛋白質穩定性的影響遵循著極其簡單的規律。這一發現對加速開發......

    化學所在時空特異性蛋白質遞送及基因編輯研究方面獲進展

    蛋白質是生命體內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執行著多種關鍵功能。利用外源性獲取的蛋白質,可以在細胞及體內實現生物大分子的化學標記與功能調控,進而應用于生命機制的解析研究及疾病的靶向治療。然......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