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4-01 15:40 原文鏈接: 開花期基因的進化與選擇分子機制

      栽培大豆5000年前起源于我國的黃淮海區域,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大豆是光周期極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單個品種或種質資源一般只適宜種植于緯度跨度較小的區域內,那么起源于黃淮海區域的大豆是如何適應全世界廣泛的生態環境呢?又是如何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在世界范圍的種植和分布呢?

      來自廣州大學生科院孔凡江/劉寶輝研究團隊多年以來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系統和深入的研究。近期這一研究組發表了題為“Stepwise selection on homeologous PRR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and maturity during soybean domestic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大數據基因組學分析、生物信息學和經典正向遺傳學相結合的方法,發掘了兩個長日照條件下控制開花期的關鍵位點Tof11和Tof12。

      這一新發現公布在國際頂級雜志Nature Genetics上,廣州大學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的蘆思佳副教授、董利東講師、程群講師、博士后方超、博士后孔令平、博士后陳麗玉和中科院遺傳所的劉書林博士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為了探究該科學問題,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大數據基因組學分析、生物信息學和經典正向遺傳學相結合的方法,發掘了兩個長日照條件下控制開花期的關鍵位點Tof11和Tof12。分子機制解析表明, Tof11和Tof12通過調控LHY和E1基因控制大豆光周期開花,建立了完整的光周期調控分子網絡(圖1)。

      研究同時發現:Tof11和Tof12發生了漸進式的變異和人工選擇。其中,tof12-1的功能缺失突變被強烈選擇,并在栽培品種中被迅速固定下來,從而使栽培品種的開花期和成熟期普遍提前。tof11-1的功能缺失型突變的發生于tof12-1之后,在tof12-1遺傳背景上再次受到選擇,從而進一步縮短了栽培大豆的開花期和生育期,因此提高了栽培大豆的適應性和種植。該研究首次系統報道了作物馴化過程中開花期基因的進化與選擇分子機制。

    1.jpg

    圖1 大豆光周期開花和產量形成的分子模式圖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孔凡江/劉寶輝研究團隊在Nature Genetics上先期報道了大豆長童期 (Long Juvenile)關鍵基因J的克隆及進化機制研究成果“Natural variation at the soybean J locus improves adaptation to the tropics and enhances yield”。

      研究發現, J基因多種功能缺失變異的產生使大豆在短日誘導條件下仍能保持相對較長的營養生長,獲得高產,從而突破了大豆在低緯度地區產量極低的限制,使大豆在低緯度(尤其是南美地區)得以快速擴張和推廣,改變了世界大豆生產格局(圖2)。

      兩篇文章相互補充,不僅進一步完善了以E1基因為關鍵節點的大豆開花分子調控網絡,而且系統闡釋了J基因促進大豆低緯度適應,Tof11和Tof12促進大豆中高緯度適應的多基因進化機制,為大豆品種適應性和產量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應用基礎。

    1.jpg

    圖2 大豆適應熱帶短日照地區的模式圖


    相關文章

    新研究揭示主動脈夾層發病分子機制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學術期刊《循環研究》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通過研究新型主動脈夾層實驗鼠模型,初步揭示了這種危險心血管疾病發病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有助于開發針對這種疾病的新療法。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

    研究揭示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CysLT2R被內源性配體LTD4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尹萬超團隊聯合臨港實驗室蔣軼團隊、北京協和醫院張抒揚團隊,揭示了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CysLT2R與內源性配體LTD4的特異性結合模式,并在分子層面闡述了受體激活機制,為......

    研究揭示新型CRISPRCas系統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鄧增欽團隊與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張恒團隊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basisfortheactivityofthetypeVIIC......

    新研究揭示過量氮肥導致水稻減產的分子機制

    農業生產中過量施用氮肥反而會降低水稻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團隊首次在分子遺傳學層面闡明了過量施用氮肥導致水稻無效分蘗形成的機理,從水稻自然群體中發掘了氮高效優異單倍......

    科研人員利用大語言模型解釋調節睡眠的分子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張珞穎團隊和薛宇團隊在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上合作發表了題為“Large-languagemodelsfacilitatediscoveryofthemole......

    Cell子刊:繆洪明/康夏/唐康來團隊揭示運動調控肌肉穩態的分子機制

    積極運動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益處,既往研究表明運動會改善包括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在內的多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能夠緩解代謝性疾病、癌癥等慢性疾病的進展。從機制上來看,肌肉在運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稱為肌肉因子......

    science:研究氨基揭示早期胚胎先鋒轉錄因子調控多能性程序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早期胚胎多種SOX2-增強子互作模式調控多能性程序”(MultifacetedSOX2-chromatinintera......

    新研究闡明真菌感染重要分子機制

    真菌感染會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構成威脅,甚至帶來嚴重后果。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HHU)等機構的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闡明了真菌感染的一個重要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有望促進新型抗真菌藥物......

    研究揭示壓力應激加劇腸道炎癥的分子機制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與消化系統相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分為兩種主要疾病類型: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由于病因不清,目前IBD只能以緩解癥狀作為長期治療手段。前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心理壓力可誘......

    高壓加工調控蜂王漿主蛋白聚集的分子機制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資源昆蟲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探討靜態高壓(HPP)對蜂王漿主蛋白(MRJPs)聚集行為的影響,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其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膠體(FoodH......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