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三 菌種保藏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并掌握菌種保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幾種不同的菌種保藏方法.
二、實驗原理
微生物個體微小、代謝旺盛、生長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發生變異和雜菌污染,甚至導致細胞死亡等現象.因此,保存好菌種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常用的菌種保藏方法包括傳代培養法、載體法、懸液法、冷凍法和真空干燥法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大腸桿菌、青霉菌、放線菌
2、試劑 液體石蠟、甘油、五氧化二磷、95%乙醇、10%鹽酸、無水氯化鈣、食鹽、干冰
3、器材 無菌吸管、無菌滴管、無菌培養皿;安額管、凍干管、40目與100目篩子、油紙、濾紙條(0.5X1、2cm)、干燥器、真泵器、真空泵、真空壓力表、噴燈、L形五通管、冰箱、低溫冰箱(—30℃)、超低溫冰箱和液氮罐等.
四、實驗內容
1、斜面保藏法
2、液體石蠟法
3、穿刺保藏法
4、砂土管保藏法
5、冷凍真空干燥保存法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清楚各種保藏方法的優缺點,針對不同要求選擇適宜的保藏方法.
2、熔封安瓶時防止封閉不嚴.
3、液氮凍存操作應防止凍傷.
六、思考題
根據你自己的實驗談談1--2種菌種保藏方法的利弊?
實驗四 細菌形態觀察及單染色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簡單染色法的原理,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2、學習并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術和無菌操作技術.
3、鞏固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
4、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征.
二、實驗原理
細菌個體微小,且較透明,必須借助染色法使菌體著色,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以便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根據實驗目的不同,可分為簡單染色法、鑒別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簡單染色法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此法操作簡便,適用于菌體一般形狀和細菌排列的觀察.常用堿性染料進行簡單染色.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
2、試劑 呂氏堿性美藍染液(或草酸銨結晶紫染液)、齊氏石炭酸復紅染液.
3、器材 顯微鏡、酒精燈、載玻片、接種環、雙層瓶(內裝香柏油和二甲苯)等.
四、實驗內容
簡單染色法: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鏡檢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涂片時,生理鹽水及取菌不宜過多,涂片應盡可能均勻,
2、水洗步驟水流不宜過大,過急,以免涂片薄膜脫落.
六、思考題
1、你認為制備細菌染色標本時,尤其應該注意哪些環幣?
2、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鏡觀察?
3、如果你的涂片未經熱固定,將會出現什么問題?如果加熱溫度過高、實驗五 放線菌及霉菌形態觀察
一、實驗目的
1、了解放線菌、霉菌形態觀察的原理;
2、學習并掌握觀察放線菌、霉菌形態的操作方法;
3、初步了解放線菌、霉菌的形態特征.
二、實驗原理
放線菌是指能形成分枝絲狀體或菌絲體的一類革蘭氏陽性細菌.常見放線菌大多能形成菌絲體,緊貼培養基表面或深入培養基內生長的叫基內菌絲(簡稱“基絲”),基絲生長到一定階段還能向空氣中生長出氣生菌絲(簡稱“氣絲”),并進一步分化產生孢子絲及孢子.有的放線菌只產生基絲而無氣絲.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時,氣絲在上層、基絲在下層,氣絲色暗,基絲較透明.孢子絲依種類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種螺旋形或輪生.
霉菌可產生復合分枝的菌絲體,分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分化產生繁殖菌絲,由繁殖菌絲產生孢子.霉菌菌絲體(尤其是繁殖菌絲) 及孢子的形態特征是識別不同種類霉菌的重要依據.霉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人們設計了各種培養和觀察方法,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可能保持放線菌自然生長狀態下的形態特征.本實驗采用插片法.
插片法:將放線菌接種在瓊脂平板上,插上滅菌蓋玻片后培養,使放線菌菌絲沿著培養基表面與蓋玻片的交接處生長而附著在蓋玻上.觀察時,輕輕取出蓋玻片,置于載玻片上直接鏡檢.這種方法可觀察到放線菌自然生長狀態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觀察不同生長期的形態.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黑曲霉、青霉和根霉,細黃鏈霉菌或青色鏈霉菌,滅菌的高氏I號瓊脂和滅菌的查氏培養基.
2、實驗器材 經滅菌的:平皿、玻璃紙、無菌吸管、蓋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載玻片、接種環、接種鏟、鑷子、顯微鏡等.
四、實驗內容
倒平板→接種→插片→培養→鏡檢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倒平板要厚一些,接種時劃線要密.
2、插片時要有一定角度并與劃線垂直.
3、觀察時,宜用略暗光線;先用低倍鏡找到適當視野,更換高倍鏡觀察.
4、如果用0、1%美藍對培養后的蓋玻片進行染色后觀察,效果會更好.
六、思考題
1、鏡檢時,你如何區分放線菌的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
2、你認為霉菌和放線菌菌絲的主要區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