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力,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表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在調節全球碳循環、減緩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自然森林群落中,群落結構遠比草地生態系統復雜。除了喬木樹種外,林下的灌木和草本具有高的物種多樣性和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但是,還缺乏將森林群落的喬木、灌木和草本多個層次的整合研究。森林群落中配置于不同垂直層的物種在進化歷史、功能策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群落的構建機制可能不同。同時,將空間尺度納入其中綜合考慮時,多維(multi-dimension)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其潛在的驅動機制也有待深入研究。
云南西北部地處我國三大河流(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的上游,區域內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和眾多的自然保護區。由于其復雜的地質、氣候歷史和多樣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其富有特色的生物多樣性。該地區位于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中國西南山地”的核心區域,是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玉龍雪山沿海拔梯度存在多種氣候類型,植物種類繁多,呈現出較為完整的山地植物垂直帶譜,是滇西北植物多樣性的縮影,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區域內的森林群落垂直結構明顯,林下擁有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天然的場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高連明研究組和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依托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于2013年開始,在麗江玉龍雪山建立了沿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樣帶,旨在開展全球變化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研究,以期揭示自然狀態下真實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關系。
最近,該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Marc Cadotte、美國哥倫布大學教授Kevin Burgess合作,以玉龍雪山沿海拔梯度樣帶為平臺,綜合多維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和森林垂直結構(喬木、灌木和草本)研究了不同空間尺度(鄰體尺度和樣方尺度)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地上生物量)的影響。研究發現,喬木的地上生物量與群落性狀組成(高度和葉片磷含量)和功能多樣性(比葉面積)呈正相關關系,暗示選擇效應和生態位互補效應均為主導因素。喬木的地上生物量并未顯著降低林下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而灌木的生物量與種子大小的多樣性或多性狀綜合的功能多樣性相關聯;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則主要受系統發育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影響,表明互補效應在林下的群落中扮演重要角色。海拔梯度主要通過物種多樣性、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對生物量產生間接影響。在全球變化背景下,該研究結果有助于科學支撐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隨著空間尺度的增大,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相關性呈上升的趨勢,暗示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關系可能更為緊密。因此,在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實施天然林保護或者人工林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喬木樹種的多樣性,林下的灌木和草本作為獨特的系統也需要納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考量中。該研究對于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和天然林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前,研究成果以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how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forest strata influence ecosystem function 為題在國際生態學期刊Ecology Letters 在線發表。在站博士后羅亞皇為論文第一作者,合作導師高連明和李德銖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XDB31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00354)、國家博士后基金(2017M623082)、云南省科技領軍人才項目(2017HA014)和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養項目的資助。該研究同時得到中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分子生物學平臺的支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其中專門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
9月21日—23日,第十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保護研討會舉辦。本次研討會共設13場專題報告會和1場期刊交流會,共計155個報告,收錄摘要188篇。專題報告會聚焦“生物多樣性”主題,設有生物多樣性起源......
冰前湖與冰川末端相連,是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響應的信息載體。冰前湖因低溫、貧營養和強輻射等特性而少有高等生物存活,但在這樣的環境中卻棲息著大量微生物。近半個世紀以來,氣候變暖和冰川加速消融正在改變冰......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