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各種肝病向肝硬化發展的共同途徑,而肝纖維化的形成與肝臟膠原的代謝、胃泌素、激素類、蛋白類、酶類、血凝系統、脂類等代謝有著密切相關,現對肝硬化患者主要的實驗室檢查綜述如下。
1 胃泌素水平的檢測
近幾年,肝硬化并發胃泌素血癥已引起高度重視,而肝功能損害與血胃泌素水平的關系尚無明確定論,由于肝硬化時體內多種激素代謝可發生障礙,而胃泌素主要是由胃竇及十二指腸G細胞分泌的消化道多肽類激素,能擴張血管、刺激壁細胞分泌鹽酸,有學者認為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胃泌素血癥。研究表明,肝硬化時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較正常人高,且含量隨肝功能下降而遞增,因此測定肝硬化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對判斷肝臟損害有一定的價值。
2 甲狀腺素、性激素及促性腺素的檢測
甲狀腺素包括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反T3(γ-T3)的檢測。性激素有卵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CH)、黃睪酮(T)、雌二醇(E)和泌乳素(PRL)。肝硬化患者T3、T4明顯低于正常人,γ-T3呈增高;FSH、CH和PRL高于正常人,提示肝功能受損可能是導致肝硬化患者T4和性激素分泌異常的重要原因,γ-T3、T和PRL對判斷肝纖維化程度有明顯的意義。
3 血清甘油三酯測定(TG)
由于肝臟參與了TG的合成與處理,肝硬化患者血清TG水平高低可反映肝硬化嚴重程度,有資料表明TG<1.6mmol/L可作為肝硬化的診斷依據之一。
4 血清蛋白類與層粘蛋白(LN)的檢測
肝纖維化時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高,目前在臨床上常用來作為肝纖維化的診斷依據;另外LN的含量隨肝病變程度為重而升高,尤以肝硬化明顯。
5 血清總膽汁酸與透明質酸的測定
國內外學者對肝硬化HA的研究表明,肝硬化時HA比慢活肝及正常人顯著升高,認為HA能很好地反映已生成的纖維程度,而血膽汁酸濃度與Childpugh分級有關,C>B>A,均認為血清TBA可作為肝硬化嚴重程度的判斷指標[1]。
6 血小板分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檢測
血小板多以三項參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壓積(PCT)為判斷對象。有學者對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三項參數及聚集功能進行測定,發現在肝硬化患者中PLT、MPV、PCT明顯降低,認為可作為衡量肝硬化出血的指標,亦可作為肝硬化程度的指標。
7 血漿內皮素-1(ET-1)的檢測
ET-1是一種在全身各組織廣泛表達的血管收縮肽,肝臟合成ET-1部位主要在間質細胞及腸道上皮細胞,肝硬化患者血漿ET-1水平明顯增高,且在肝功能Child分級中有C>B>A的規律。故認為肝硬化患者ET-1可反映肝硬化的嚴重程度。
8 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檢測
肝硬化TNF-α水平明顯增高且在肝功能Child分級中呈現C>B>A規律,也證實了TNF-α水平可反映肝硬化的嚴重程度。
9 肝硬化時酶學的檢測
肝纖維化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細胞外基質產生過多和分解減少,致使肝組織中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在此過程中,參與此過程中的酶點也相應改變,通過對以下主要相關酶類的檢測,對肝纖維化的診斷有價值。
9.1 腺苷脫氨酶(ADA) 肝硬化病人ADA活力隨肝纖維化程度而遞增,肝硬化>慢活肝>慢遷肝,ADA可作為肝硬化的參考指標。
9.2 N-乙酰β-葡萄糖醛酸苷酸(β-NAG) 肝硬化病人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可很好地反映肝纖維化程度。
9.3 單胺氧化酶(MAO) MAO升高與肝纖維化程度平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肝硬化早期診斷的敏感性指標。
9.4 脯氨酰羥化酶(PH) PH水平與肝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目前認為可初步估計肝纖維化程度。
9.5 α-L-巖藻糖苷酶(AFU) AFU可作為肝硬化與肝細胞肝癌的一個新的診斷指標。
10 血清纖維結合受體(FNR)檢測
FNR在肝臟損傷后,肝纖維化可致FNR配體增加并使FNR合成,進而引起血清中的FNRβ-亞單位增多。有學者對肝硬化患者血FNR進行檢測表明,血清FNR水平增高與肝硬化的嚴重程度相關,提示血清FNR可能是反映肝纖維化程度更為有用的標志。
11 葡萄糖的檢測
由于肝硬化患者的糖原的合成降低致使糖原含量低,但80%的肝硬化患者有糖耐量異常,這些患者伴有高胰島血癥以及胰島素抵抗,致使肝硬化患者葡萄糖量大大減低,且有資料表明糖的降低也與肝纖維化程度相關[2]。
12 膠原蛋白檢測
自研究人員發現肝細胞內存在大量的膠原合成,在肝臟中膠原蛋白約占蛋白總量的5%~10%。當肝發生纖維化時,膠原蛋白可增加至50%左右,因此對以下主要的膠原蛋白測定可以不同程度地反映肝纖維化的狀況。
12.1 血清Ⅲ前型膠原(pⅢ)的檢測 pⅢ是由細胞內合成后分泌至血中,pⅢ經內臟酶水解切下的氨基端肽叫Ⅲ型前膠原肽即pⅢp,有學者對pⅢ檢測發現肝纖維化病人顯著高于正常人,且與肝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
12.2 Ⅲ型膠原的檢測 Ⅲ型膠原是肝臟中細胞外液的成分,占肝內膠原的40%~45%,主要分布在門靜脈區及肝竇,是在肝纖維化早期增加較為明顯,故認為Ⅲ型膠原的增高是肝纖維化程度的指標。
12.3 Ⅳ型膠原肽的檢測 Ⅳ型膠原肽是肝臟間質基底膜的成分,即肝臟中所含膠原的主要成分之一,若在肝纖維化血清中含量增高表示肝纖維化處于活動狀態,還可提示肝纖維化有進行性發展和加重。
另外,還有如血清Ⅲ型膠原肽和PGA指數的測定及PZ-肽酶等的檢測,由于這些檢測的費用問題及試劑的來源問題,目前以上述幾種檢測為主。
13 EDCS物質的水平變化
內源性洋地黃物質(EDCS)是由丘腦下部產生的小分子物質,是一種內源性Na+-K+-AID所抑制物,其化學本質可能是一種結構類似地高辛的小分子物質。國內外醫學報道EDCS的升高和肝功能障礙關系密切,反映肝硬化及其發展情況,它的升高可能與肝臟代謝、滅活功能有關[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硬化的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要想正確指導肝硬化的臨床用藥,必需進行可行性程度高的相關檢查,提高肝硬化的診斷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明確治療方案,又節省了診療時間和病人的醫療費用。
【參考文獻】
1 袁蘇徐.血清TBA對肝硬化嚴重程度的判斷價值.臨床薈萃,1999,14(10):457.
2 梁擴寰.肝臟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30-132.
3 詹強,郭繼忠.肝硬化患者血漿內源性類洋地黃物質水平的變化.新醫學,1999,30(5):276-277.
作者單位:435005湖北黃石,黃石市第五醫院
悉尼大學領導的一個新項目希望通過鼓勵人們接受新的、治療性很強的治療,來研究如何在澳大利亞消除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種血液傳播的病毒,是導致肝硬化、癌癥和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療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阻......
咖啡對健康的影響廣受關注。已經有不少觀察性數據表明,咖啡攝入與肝硬化風險較低有關。近期,來自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的一項大型研究,進一步詳細評估了咖啡攝入量對肝臟健康的影響,研究表明,常喝咖啡與肝硬度降低......
肝硬化-慢性肝病的常見終末期-與一系列事件有關,其中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和生物失調是核心。細菌毒素進入門靜脈或體循環可直接導致肝細胞死亡,而生物失調也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增加細菌移位,導致感染、全身炎癥和......
GlycoPathInc.獲得種子投資,以進一步開發、驗證和商業化基于GlycoTyper?質譜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HCC)檢測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2021年3月10日,GlycoPathIn......
12月1日,由中國門靜脈高壓聯盟(CHESS)負責人祁小龍組織發起的CHESS1802國際多中心研究(NCT03766880)發表于國際權威消化肝病期刊《臨床胃腸病和肝病學》,......
2019年10月10日,英國女王醫學研究所N.C.Henderson和P.Ramachandran研究組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Resolvingthefibroticnicheofhumanli......
酗酒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最常見的原因。肝硬化最常見的癥狀是疲勞、虛弱、食欲不振和黃疸。世界上約有8億4千萬人患有各種肝臟疾病,每年的死亡人數高達兩百萬并且呈逐漸上升姿態【1】。無論何種原因......
生物技術公司艾伯維(AbbVie)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準泛基因型丙肝藥物Mavyret(中文商品名:艾諾全,glecaprevir/pibrentasvir,GLE/PIB,格......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納米醫學、光聲成像技術的基礎上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檢測技術,用于解決鑒別微小肝癌及肝硬化這一具有挑戰性的醫學問題,并取得顯著的診斷效果。該項研究成果作為封......
每年,全球有120萬人死于肝硬化,近35%的肝硬化患者會發生各種來源的感染。其中,與穩定期肝病患者相比,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具有更高的感染風險。比如,在住院患者中,60%的肝硬化合并食管靜脈曲張及其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