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培養檢測 采血指征:
對入院的危重患者未進行系統性抗生素治療前,應及時進行血液培養,患者出現以下體征時可作為采集血培養的重要指征:
1. 發熱(≥38℃)或低溫(≤36℃)。
2. 寒戰。
3. 白細胞增多(>10×10 9/L,特別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帶狀的白細胞增多。
4. 粒細胞減少(成熟的多核白細胞<1×10 9/L)。
5. 血小板減少。
6. 皮膚粘膜出血。
7. 昏迷。
8. 多器官衰竭。
或同時具備上述幾種體征時應采血培養。在評估可疑新生兒敗血癥時,除發熱或低燒外,很少培養出細菌,應該補充尿液和腦脊液培養。肺炎鏈球菌與流感嗜血桿菌菌血癥的患兒(特別是2歲以下的幼兒)一般多見于門診,常伴有明顯發熱(≥38.5℃)和白細胞增多(≥20×109/L)。老年菌血癥患者,可能不發熱或不低熱,如伴有身體不適,肌痛或中風可能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養檢測 皮膚消毒程序:
血培養為防止皮膚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劑(碘酊或碘伏)對皮膚進行嚴格仔細的消毒處理,最大限度地減低皮膚污染。感染性心內膜炎,特別是心臟瓣膜修復術的感染,可能由皮膚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桿菌屬)。因此,在采集過程中血培養的污染一定要減小至最低程度。用做培養的血液均不應該在靜脈或動脈的導管中抽取,除非靜脈穿刺無法得到血液或用來評價與導管感染相關性指標。如果抽取了導管血,也應同時在其他部位穿刺獲取非導管內靜脈血液進行血培養。
皮膚消毒嚴格按以下步驟進行:
1. 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靜脈穿刺部位待30秒鐘以上。
2. 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簽消毒皮膚(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從穿刺點向外以1.5cm~2cm直徑畫圈進行消毒。
3. 最后用70%酒精脫碘。
嚴格執行三步消毒后,可行靜脈穿刺采血。注意對碘過敏的患者,只能用70%酒精消毒,消毒60秒鐘,待穿刺部位酒精揮發干燥后穿刺采血。
血培養檢測 培養瓶消毒程序:
1. 用70%酒精或碘溶液(不要使用碘)消毒血培養瓶橡皮塞子。
2. 酒精作用待60秒。
3. 在血液注入血培養瓶之前,用無菌紗布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然后注入血液。
要點:血培養的關鍵是防止皮膚寄生菌或環境引起的污染,由污染菌引起的假陽性增加了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量,延長了住院日,延誤病情診斷并增加了經濟負擔等。然而,在理想的消毒條件下,仍有3%~5%血培養中混有污染菌,它們來源于皮膚(表皮葡萄球菌,痤瘡丙酸桿菌,梭桿菌屬,類白喉群)或來源于環境(革蘭陽性芽孢桿菌屬,不動桿菌屬),這些微生物有時有致病作用。對兩次不同部位血培養生長同一種微生物,不同類無菌部位標本培養中生長同一種微生物,微生物快速生長(48h內)。上述情況下,應考慮是真正的感染。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和醫生之間應經常討論血培養結果,建立良好的交流關系對各方面都有益處。例如查病例回顧性調查分析:1995~1999年血中分離的70例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入院48h內檢出者,39.3%(24例)為污染菌,48h后檢出者(9例)100%為污染菌,污染菌檢出時間顯著長于病原菌。提示血培養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污染率較高。因此,采血前嚴格執行皮膚消毒程序非常重要。
血培養檢測 采血量:
對從菌血癥或真菌菌血癥患者血培養中獲得微生物,每個培養瓶抽取的血量是唯一重要的變量。當培養的血量從2ml增加到20ml時,血培養的陽性率增加30%~50%,因為培養的血液量增加1ml,陽性率增加3%~5%。
用靜脈穿刺獲得的血量,成人和兒童不同。兒童,特別是新生兒很難獲得大量的血液,對嬰幼兒和兒童,一般靜脈采血1ml~5ml用于血培養,當細菌濃度足夠高時,血液少于1ml也足以檢測菌血癥。標本量大于1ml,細菌量也增加,對于感染的兒童沒毫升血液比成人有更多的微生物。對于成人血培養的標本量少于10 ml不易培養出細菌,每瓶最低限量應是10ml血液,20ml~30ml最合適,血液和肉湯的比一般推薦為1:5至1:10。幾乎所有現代的血培養系統假如血液量均在10ml以上。雖然靜脈采血30ml可增加細菌量,但這不太切合實際,這很容易造成醫院獲得性貧血。
血培養的數量和采血時間:
血培養的數量和采血時間關系到菌血癥的病理生理學,一次靜脈采血注入到多個培養瓶中應視為單次血培養。研究已經證實,采集適量的血液注入2~3瓶血培養瓶中足以檢測所有的菌血癥和真菌菌血癥。對間歇性菌血癥,用于培養的血液應在估計寒戰或體溫高峰到來之前采集,因為細菌流入血液與寒戰發作通常間隔1h,在發燒時血液可能沒有細菌,實際上,血培養通常是在寒戰或發燒后進行。由于細菌很快會從血液中清除,因此,在寒戰或發燒后應盡快抽取血培養。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一般不推薦在任意時間抽取靜脈血進行培養,研究資料表明任意時間采血并不能提高微生物的檢出率。實際上已經證明在24h內同一時間或任意時間抽血培養發現微生物的結果相似。無論何時,采集血培養應該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進行,推薦同時采集2~3瓶,每瓶20ml~30ml血樣進行培養來做最初的平谷,這也更切合實際。先前餓抗生素治療可能導致血培養結果陰性,微生物延遲生長更為常見。
有研究證實,對鏈球菌心內膜炎患者,在做血培養的前兩周內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血培養的陽性率從97%下降到91%。由于有很好的血培養技術,對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血培養的陽性率應該達到95%以上。
對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養的建議:
1. 懷疑記性原發性菌血癥、真菌菌血癥、腦膜炎、骨髓炎、關節炎或肺炎的患者:應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養瓶,快速進行血培養。
2. 不明病源的發熱,如隱性膿腫,傷寒熱和波浪熱:發熱開始采集2或3份血培養。24h至36h后,估計溫度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立即采集2份以上血培養。
3. 懷疑菌血癥或真菌菌血癥,血培養結果持續陰性,應改變學培養方法,以便獲得罕見的或苛養的微生物。
4. 感染性心內膜炎,對急性心內膜炎患者1h(2h內)采集3份血培養,如果所有結果24h后陰性,再采集3份血培養瓶。入院前兩周內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連續三天采集血培養,每天2份。
要點:大部分臨床醫生對成年患者采集血量不足,采集血培養份數不夠,采血時機不合適,通常在患者體溫高熱時,24h內采集一瓶血培養,降低了血培養的陽性率,不符合才學的基本規程,實驗室應該做大量宣傳溝通工作。
血培養檢測 運輸標準:
采血后血培養瓶或采集管應立即送到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血培養瓶和采集管短期內置于室溫不影響細菌檢出,不要冷藏,如果血培養瓶在送往實驗室培養或自動化儀器檢測之前不得已需放置一段時間,應置于35℃~37℃孵箱中。但含血液的采集管不應置于孵箱中,若有細菌生長會釋放出一些氣體,采集管有破裂或滲漏的危險。實驗室收到血培養瓶后立即進行肉眼觀察微生物生長情況。
采用自動化連續檢測血培養系統,有一點很讓人憂慮,那就是標本運送有時被延誤,這樣會導致微生物檢測延遲(盡管微生物生長不受影響),目前很少有人注重這一點。盡管自動化連續檢測系統有允許延遲上瓶檢測微生物生長的原理,培養瓶在運送過程中還應盡量減少延遲。
血培養檢測 接受標準:
實驗室收到血培養后,應按以下步驟操作:
1. 檢查培養瓶確保它們被安全地放置。
2. 用肉眼觀查微生物生長的情況,注意血液層上面是否有絮狀沉淀、均勻的或表面下的渾濁、溶血、液體培養基凝固、有一層表面薄膜、產生氣體、血層表面或深層有白色顆粒等,如有上述情況產生提示有微生物生長。
3. 檢查瓶子上的標簽,確認資料是否齊全,與申請單上的患者資料是否一致。
4. 保證獲得適量的血液。
5. 檢查血液是否超過要求的基線。
6. 放置在孵箱中或上機進行檢測。
由于菌血癥和真菌菌血癥的檢測對臨床感染性基本的診斷十分重要,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認真接收血標本,對兒童和承認,不管抽血量多少,均應該進行培養并在報告單上注明血量,有可能延誤菌血癥或真菌菌血癥的檢測。
血培養檢測 不規范處理方法:
送到實驗室的血標本應認真處理,減少標本錯誤和標本污染。標本處理不當及不正確采集,醫院及實驗室工作人員本身攜帶的病菌均可能造成標本污染。因此,建議發生下列不規范的血培養時應該及時處理。
1. 血培養或培養管無標簽或貼錯標簽、培養瓶或培養管有滲漏、破裂或明顯的污染、血標本采集后放置12h以上、用不適當的培養瓶或培養管收集標本。
處理方法:立即與臨床醫師聯系,報告:“標本不規范的具體理由”。
2. 用失效的培養瓶或培養管收集標本。
處理方法:與醫生聯系,報告:“用過期培養瓶收集血標本,請用效期內的培養瓶收集標本并送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