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9-01-22 15:31 原文鏈接: 從月球到火星深空探測走向宇宙更深處

      新年伊始,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隨后,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互拍圖像經“鵲橋”中繼星傳回,兩面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輝映。

      傳回的圖片顯示,嫦娥四號巡視器“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了兩道清晰的車轍。在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看來,這段“足跡”意義非凡。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邁出的一小步,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作為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務,嫦娥四號無疑交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未來,中國在探月和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哪些部署?記者就此采訪了業內專家。

      探月四期將聚焦月球兩極

      自2004年批準立項以來,探月工程先后實施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按照相關部署,到2020年前,探月工程要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繞’和‘落’的目標已經實現,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左右發射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器,到月球正面采回2公斤樣品,完成探月工程三期任務——‘回’。”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介紹,在嫦娥五號完成采樣返回之前,我國只有1克來自美國贈送的月球樣品,其中半克用來做科研,還有半克保存在北京天文館。

      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發射成功以后,中國國家航天局組織國內、國際科學家共同論證,將嫦娥四號作為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務。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志,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

      談及探月四期工程后續計劃時,吳艷華介紹,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后續規劃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采樣返回,到底是月背還是正面,要根據嫦娥五號的采樣情況來確定;嫦娥七號是在月球南極進行一次綜合探測,包括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探月四期任務將主要聚焦月球的兩極,對兩極區域的探測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月球兩極可能有大量的水冰資源,另外,兩極區域適合建月球基地,也適合做載人登火星的中轉站。” 龐之浩分析道。

      火星探測計劃一箭三雕

      不只是月球,火星也是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的重點對象之一。吳艷華透露,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于2020年前后實施。

      “我國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測器,將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著、巡’三項任務,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難度之高可想而知。”龐之浩介紹,目前僅有美國“海盜”號火星探測器實現了“繞”“著”,歐洲兩次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都只完成了“繞”,未能實現“著”。

      所謂“繞”,是指在一定距離的軌道上繞著火星飛行,對火星表面的情況進行普查。“著”和“巡”是指在火星上特定的區域進行著落,讓著陸器帶著的火星車對火星表面局部地區進行巡視和詳查。在較高的技術起點上,盡管一次發射完成多項復雜任務的風險比較大,但如果成功,效益也比較高。

      火星是離地球第二近的類地行星,它的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一季的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火星很久以前與地球很像,現在大氣稀薄、溫度降低,通過探測了解火星的起源和演變,對于研究地球乃至太陽系的起源和演變有著重要的意義。”龐之浩說道。

      在完成火星探測的“繞、著、巡”之后,我國計劃在2028年左右發射火星采樣返回器。通過對采回的火星樣品進行研究,可以了解火星上是否有水、生物、特殊物質等,同時,為載人登火星做準備。

      “火星探測之外,我國科學家也在對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幾星連探等進行論證。深空探測前景十分廣闊,對于引領技術進步、促進相關資源開放利用等有著重要意義。”龐之浩表示。


    相關文章

    開啟月背“盲盒”,中國行星科學研究正崛起

    7月9日,中國嫦娥六號月球采樣返回任務的首批4項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在《自然》發表。當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吳福元與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

    NASA火星載人登陸任務面臨挑戰

    據《自然》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于火星探測相關任務的混亂決策,以及科學家們在是否支持推動火星研究方面意見的不一致,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計劃陷入混亂。上周,特朗普提出了NASA有史以來......

    一場撞擊引發的月球磁場謎題

    月球的磁性去了哪里?自從軌道飛行器在月球表面巖石中探測到強磁場的跡象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今,月球本身已不再具有固有磁性。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可能找到了答案。他們提出,一場遠古的大......

    人類正認識一個“全新”的月球!

    一輪明月,自古以來寄托了無數人的向往與好奇。2024年6月,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帶回1935.3克月球樣品,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的創舉,為更好認識月球提供了重要機遇。近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從嫦娥六......

    美科學家研究認為月球內部不均勻

    美國科學家基于美國宇航局的“重力恢復與內部實驗室”(GRAIL,或“圣杯號”)任務的引力場數據,研究認為月球內部深處可能存在溫度差異。這種內部不對稱或解釋了月球表面外觀的反差以及月球正面和背面之間火山......

    新發現的火山玻璃珠:揭示月球持久地質活力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古代詩人早已用細膩筆觸描繪出月亮清冷之感,這般意境,恰似那自身不再產生熱量的星球。月球誕生于約45億年前的大撞擊事件,由被甩出的......

    揭秘月背水密碼,他們僅用18天

    近日,基于嫦娥六號樣品,中國科學家在《自然》在線發表研究,首次發現月球背面的月幔比正面更干,其水含量不足百萬分之二(小于2微克/克)。研究論文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

    最古老撞擊“疤痕”來自42.5億年前

    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直徑約為2500公里,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疤痕”,記錄了月球幼年時期遭受的巨大“創傷”。這個“疤痕”究竟有多古老?這是國際深空探測領域長期以來的首要科學目標之一,也是月......

    研究確定月球最古老撞擊遺跡形成于42.5億年前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意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研究,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確定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遺跡——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

    重大突破!月球最古老撞擊遺跡形成于42.5億年前

    3月21日,中國科學家通過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研究,取得了又一項重大突破:確定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遺跡—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42.5億年前,為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提供了初......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