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一直是條艱辛之路,因此,即使是取得一點點的成功也會讓人興奮。近日,由衛材(Eisai)與百健(Biogen)合作開發的阿茲海默病新藥BAN2401“驚喜亮相”于阿爾茨海默癥協會國際會議上。這一半年前還不被看好的藥物帶著出色的2期臨床數據引起醫藥圈和媒體廣泛關注。
A new antibody drug cleared protein plaques (right) that form around neur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許多科學家認為,β-淀粉樣蛋白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癥的罪魁禍首,其阻斷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最終導致神經元死亡。BAN2401是由美國百健(Biogen)公司和日本衛材(Eisai)公司共同研發的一款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新藥物。和其他一些開發中的藥物一樣,BAN2401是一種抗體,目標是清除β-淀粉樣蛋白結構。
峰回路轉的成績
早期的分析表明,在治療12個月后,與安慰劑相比,BAN2401至少有80%的可能性將認知能力衰退的比率降低25%或更多。2017年12月,百健和衛材透露該藥物沒有達到要求。但是峰回路轉,在7月25日的阿爾茨海默癥協會國際會議上,衛材神經科主任Lynn Kramer在報告中說這一可能性可達到64%。兩家公司共同發布聲明,BAN2401可能會減緩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并逆轉大腦蛋白質的形成導致的神經退行性變化。
該試驗納入了856名早期輕微阿爾茨海默癥的患者,采用一種新的認知功能測量工具——阿爾茨海默癥綜合評分(ADCOMS)檢測早期疾病患者的細微變化。公司還開發了一項創新而復雜的研究設計,不是將患者隨機分配進入五個治療組,而是每個患者得到不同的藥物劑量,分配系統增加了患者接受到最精確劑量的可能性。
為了更早地了解這種藥物的療效,研究人員還采用Bayesian統計方法來分析不同患者在試驗過程中對藥物的反應,而不是等到試驗結束之后才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人員Fargo說,這是在阿爾茨海默癥試驗中首次使用Bayesian統計數據,并認為Baysesian的分析可以幫助更快地決定是否進入第三階段。
兩家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在一些患者中,這種藥物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在最新報告中,經過18個月治療后,通過ADCOMS測量,試驗中服用五種藥物劑量中最大劑量的161名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比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慢了30%。通過另一種更傳統的認知測量工具——阿爾茨海默癥評估量表—認知亞量表,這一組的下降速度比安慰劑慢了47%。腦成像技術還顯示,該藥物降低了所有劑量組患者淀粉樣蛋白斑塊的水平,在經過18個月的治療后,81%的參與者發現淀粉樣蛋白陰性。
“如果這些結果在第三階段的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那么我們有望擁有第一個同時實現減緩認知衰退和清除β淀粉樣蛋白的抗癡呆藥物,”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的阿爾茨海默癥協會科學項目與外聯處的主任,Keith Fargo說,“但是不知道他們是否會一直持續到第三階段的試驗。”
謹慎期待
但Kramer也描述了試驗有意料之外的潛在問題。研究人員對患者腦部水腫情況進行了監測,這是該藥物和其他淀粉樣抗體的一種潛在的安全風險,尤其是增加了APOE4基因攜帶者患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并與其認知能力快速下降有關。2014年7月,一家監管機構要求停止將APOE4基因攜帶者分配到最高劑量組,該公司遵守了這一要求。
這一變化不僅減少了高劑量組的樣本量,還產生了一個潛在的混雜變量:該組是因為藥物作用而顯示出較慢的神經退行性變化,還是因為該組所含人群幾乎不會從遺傳上傾向于快速衰退?
在某種程度上由于這種變化,“我認為人們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興奮。”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學院的神經學家Lawrence Honig在談到會議的演講時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是百健和衛材其他藥物的研發人員。Honig說,“研究中隨機化的改變確實會影響結果的解釋,但即使沒有這些,試驗也不是決定性的。”他指出,其他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的候選藥物在第二階段看起來很有希望,但是在后面更大規模的研究中卻不幸失敗。
目前尚不清楚百健和衛材下一步的研究計劃(證明該藥物的有效性)。很顯然,BAN2401將是阿爾茨海默癥候選藥物中受到密切關注的少數藥物之一。此外,兩家公司還聯合開發了一種淀粉靶向抗體aducanumab,該抗體在2015年直接進入了一項大型三期研究,此前有跡象表明,只有125名患者受益。這項研究預計將在2020年產生結果。
《自然-人類行為》4月14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可能與50歲以上成年人認知衰退和認知受損的發生率降低有關。該研究似乎有悖于認為日常使用數字技術會弱化認知能力的假說。當前,使用數字技術......
瑞士帝肯(Tecan)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務報告,面對全球生物制藥行業資本支出縮減及中國市場需求疲軟等挑戰,公司通過結構性調整與技術創新保持業務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遵循醫學科學屬性和臨床醫學人才成長規律,自2024年起在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申請中增加“臨床科學”附注說明選項,并組織開展分類評審,鼓勵青年臨床醫師立足臨床實踐,以揭示疾病本......
艾美疫苗作為國產疫苗身體力行的創新先行者,在密集申報大年的歲尾,再傳捷報。據公司12月19日公告,公司的兩個大單品疫苗新技術路線懸浮培養MDCK細胞流感疫苗、第二代高效價吸附破傷風疫苗,均已獲得國家藥......
由北京藥學會主辦,北京藥學會臨床研究與轉化專委會承辦,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北京中關村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精準檢驗工作委員會、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
近日,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盛溯源”)已完成1.5億元B輪融資首關。本輪融資由廣州產投領投,聯合中源投資、國聚創投、合肥高投和老股東君聯資本等機構投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加速推進中盛溯......
近日,英盛生物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MALDI-TOFMS)YSEXT7900MD獲批上市,是繼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平臺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檢測平臺之后,英盛生物推出的又一......
10月25日,港股創新藥企云頂新耀(HKEX01952.HK)宣布,得益于“港澳藥械通”政策,伊曲莫德(VELSIPITY?)獲得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批件”批準,將在佛山復星禪誠醫......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首屆單細胞多組學分析技術及應用會議”將于......
2024年10月21日至10月23日,第九屆中山檢驗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培訓班邀請國內外頂尖臨床和檢驗專家教授分享技術、臨床應用經驗和先進理念,推動臨床質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