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局部溫度異常直接威脅作物生產。對作物耐受低溫的機制進行研究,有利于基于分子設計的作物遺傳改良工作的開展。目前,水稻耐寒信號轉導途徑框架業已建立,但其成員間的調節機制卻知之不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種康率領的研究團隊,針對OsbHLH002為核心的調控途徑開展研究,揭示了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新途徑。OsbHLH002是水稻bHLH轉錄因子家族一百多個成員之一,是耐寒信號途徑中的核心成員。該蛋白與擬南芥ICE1蛋白同源性最高,因此也被稱作OsICE1。研究表明,有絲分裂原蛋白激酶OsMAPK3和泛素連接酶OsHOS1能夠精細調節OsbHLH002的活性與積累,進而導致滲透保護劑海藻糖的合成,從而賦予水稻耐寒性。
研究發現,當水稻遇到低溫脅迫時,OsMAPK3被激活,通過直接磷酸化OsbHLH002增強后者的轉錄激活能力。同時,此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了OsHOS1與OsbHLH002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減少了OsbHLH002的泛素化和降解過程。不斷累積的高活性OsbHLH002有效激活了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基因OsTPP1的表達,水解海藻糖-6-磷酸,提高滲透保護劑海藻糖含量,增強水稻的耐寒性。
該研究通過轉錄因子OsbHLH002,建立起激酶級聯信號、滲透保護物質和非生物脅迫之間的聯系,揭示了OsMAPK3—OsbHLH002—OsTPP1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新途徑,對于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12月18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Developmental Cell上,研究工作得到了農業部、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
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苗期和孕穗期是兩個對低溫脅迫非常敏感的階段,但鮮有關于同時調控兩個時期的分子模塊的報道。解析水稻低溫信號調控網絡、挖掘關鍵調控基因以及開展分子設計育種,是解決水稻耐低溫脅迫的有效......
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苗期和孕穗期是兩個對低溫脅迫非常敏感的階段,但鮮有關于同時調控兩個時期的分子模塊的報道。解析水稻低溫信號調控網絡、挖掘關鍵調控基因以及開展分子設計育種,是解決水稻耐低溫脅迫的有效......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在水稻無人農場建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非線性系統下水稻自主收獲中的運輸車輛精準定位控制方法,以及一套主從式協同作業系統和相關控制策略。相關成果......
4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與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國內科研單位合作,采用基因編輯等方法,快速創制出對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具有廣譜抗性的水稻新種質,......
9日,記者從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張健研究員團隊獲悉,該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將水稻種子油脂含量從2.3%提升至11.7%,為水稻、玉米、馬鈴薯、木薯等高產淀粉類糧食作物轉換為油料用......
10月22日,耐鹽水稻品種“南粳鹽1號”“鹽稻21號”測產現場觀摩會在位于江蘇鹽城市的江蘇順泰農場舉行。經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稱重等環節,現場測算兩個品種的實收結果分別為畝產561.1公斤、531......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聯合海南三亞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河南大學等單位在《核酸研究》上在線發表了全球首個萬份水稻群體變異圖譜。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自然變異是基因改良和......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范方,每示范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
“接種了‘植物疫苗’的水稻(兆優5455)畝產達到779.85公斤,平均增產14.85%,穗數增加7.79%。”10月8日,“植物疫苗誘導水稻防病抗病、促進增產增效綠色技術”田間示范觀摩會在湖北襄陽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超級稻種質創新團隊初步解析了赤霉素影響水稻落粒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ThePlantCell)》上。赤霉素被廣泛認為是引起“綠色革命”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