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于2007年,坐落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全球研發中心,曾是中國跨國公司中最大的研發中心,也是GSK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也是因為它是唯一一家跨國大藥廠將其核心疾病領域的完整研發產業鏈設置在中國。它曾作為GSK全球神經科學基地,為全世界神經疾病患者發現和開發新藥;重點疾病領域包括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癥和各種疼痛疾病;團隊在北京、廣州和上海擁有超過350名科學家和醫生,與歐美各全球研發中心保持聯系。
然而,近日GSK對外稱:將對其位于中國研發中心的全球神經科學領域研發活動進行縮小(部分項目將遭到終止,部分項目將轉入其美國研發中心);并將于11月底之前關閉位于上海張江的神經疾病研發中心。
過去5-10年,神經藥物研發失敗率最高,急需整合
據悉,本次神經疾病研發項目的整合,是GSK近年來聚焦研發戰略的一部分。他們將縮小全球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發活動范圍,包括終止一些研發項目。在上海開展的神經系統藥物研發方面的優先研發項目將會繼續進行,并將轉入位于美國Upper Providence的研發中心。這次轉型將確保GSK能在關鍵項目上繼續開展工作,并將其與未來藥物發現研發團隊整合。
不難理解,神經疾病藥物研發在過去5-10年藥物研發中失敗率最高的,主要是因為基礎科學方面還有待突破。GSK在最近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中表示,公司將對處方藥研發產品線進行重新審核調整,預計將80%的資金投入到呼吸、HIV/傳染性疾病、腫瘤以及免疫炎癥等領域,并終止超過30個臨床前和臨床中項目。顯然,神經疾病研發工作已經偏離GSK主要業務條線。
關閉上海研發中心無疑是今年接手這家老牌英國大藥廠的新CEO Emma Walmsley的重組計劃中一部分。從去年9月,GSK宣布原其消費保健品CEO Emma Walmsley將于今年起接手在GSK服務了23年 Sir Andrew Witty的CEO職位,Walmsley也成為了第一位掌管跨國藥企的女性CEO。
換個思路做研發:研發外包+ZL轉入
有行業人士評論道,跨國藥企裁減中國研發中心其實是換個思路做研發:從自己包攬一切轉向與外部共同研發。近十年全球上市的重磅新藥有一半是跨國藥企從小型研發公司買來的,例如Sovaldi、Humira、Opivo、 Imbruvica和Ibrance等。
因此保留需要較大人力資源的臨床開發環節,把高風險的早期研發環節剝離外包,充分發揮小研發公司高效低成本的優勢。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人員在診斷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傳感器,能夠檢測和識別與NDD相......
▲資料圖綜合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加拿大電視臺(CTV)5日報道,自2015年至今,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共有48人患有一種原因不明的神經疾病,已導致6人死亡。該疾病的癥狀包括失眠、運動機能受損、產生......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項有關“淀粉樣蛋白”的研究。美國Stowers研究所(StowersInstituteforMedicalResearch)的科學家與合作者首次以原子分辨率描......
專注于開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罕見病的Zogenix公司宣布,該公司開發的治療Dravet綜合癥(Dravetsyndrome)的在研新藥ZX008(低劑量氟苯丙胺)在第2項3期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結果。這......
當蛋白Ataxin1在神經元中堆積時,它會導致一種被稱作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pinocerebellarataxiatype1,SCA1)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疾病的特征是漸進性的平衡問題。Atax......
當一個人患有嚴重精神神經疾病時,他的大腦里發生了什么?許琪在實驗室工作。是通過何種機制對機體產生了影響?有感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
創建于2007年,坐落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全球研發中心,曾是中國跨國公司中最大的研發中心,也是GSK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也是因為它是唯一一家跨國大藥廠將其核心疾病領域的完整研發產業鏈設置在中國。它曾......
研發客昨日從官方渠道獲悉,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GSK)將在11月底之前關閉位于上海張江的神經疾病研發中心。GSK向研發客正式的回應如下:“作為聚焦研發戰略的一部分,我們將縮小全......
組成人體的細胞大約有10萬億個。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與生活在人體內及體表的40萬億個細菌細胞相比,10萬億顯然少了一大截。研究人員試圖用細菌來治病。細菌可被用來治病據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NBCNew......
窮其一生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渴望突破,但突破就像喵星人的尾巴,在追逐的過程中令人筋疲力竭,找到好的方法可能會事半功倍,那么要想獲得一份科學突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還是百分之一的靈感更重要呢?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