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事關人民生活、社會穩定的大事。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
解讀:6月30日,農業部在京舉辦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日活動,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出席活動并強調,開展宣傳周活動,就是要集中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形成良性互動、有序參與、有力監督的社會共治格局。各級農業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迅速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熱潮。
陳曉華指出,要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為目標,從生產、監管兩端發力,在抓好農產品數量安全的基礎上以更大力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切實保障農業產業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實現農業強,就是要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做響特色優勢品牌,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咸輝
解讀:6月2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咸輝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基層指導點——賀蘭縣洪廣鎮,為基層黨員講黨課。咸輝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振奮精神,實干興寧,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咸輝結合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三大戰略”“五個扎實推進”的重要任務,圍繞如何讓寧夏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如何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來自賀蘭縣洪廣鎮的部分基層黨員代表講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成立國際漁業研究中心是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和農業對外合作戰略的具體行動,是支撐漁業轉方式、調結構、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崔利鋒
解讀: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國際漁業研究中心成立暨國際漁業合作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國際漁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漁中心”)的成立,是中國水科院對外合作工作的一個里程碑,是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農業部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精神、支撐漁業“走出去”的具體行動。
崔利鋒強調,國漁中心要明確定位,聚焦重點任務;抓好機制創新,加強多方聯合、任務牽引、協同創新、項目驅動的機制建設,加大資金、條件的爭取力度和人才培養工作力度;求真務實,扎實推進國漁中心各項工作開展,確保中心重點任務落到實處。
兩年前在黑龍江調研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朱安豐發現,部分農戶有種植小麥的愿望。然而東北三省如今的小麥種植面積不足10萬公頃。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卸任后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通識核心課程《大國三農》,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浙江省“送農業科技下鄉助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啟動儀式暨寧波市春耕備耕現場會在余姚市黃家埠鎮上塘村舉行,吹響了今年備春耕生產的“集結號”。活動現場設置了農業科技咨詢等......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記者17日從2023農業中關村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歷經3年多的建設,北京市的農業中關村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運營,建成了中心總部和三個分中心功能實驗室和果業、溫室園藝示范園。......
“當前,科技和人才的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揚州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丁建寧說,學科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也面臨著重要挑戰,主要表現為“四難”,即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難、獲得交叉研究......
本網訊近日,農業農村部在京召開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視頻調度會,傳達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保護鑒定要求,通報工作進展,部署2023年重點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屬11個研究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
地膜,上世紀70年代被引入我國以來,以其保溫保墑、覆蓋除草等顯著優勢,廣泛應用于玉米、馬鈴薯、水稻等作物種植,逐漸成為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在很多地區成了“不推自廣”的技術。但由于長期大規模使......
“湖南農業多功能性強,但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仍不足。應充分發揮湖南農業科技資源優勢,在部署岳麓山實驗室強化種業研究的基礎上,產學研緊密結合,依托中國科學院及相關涉農科研機構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