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7-07-04 13:59 原文鏈接: 張保華:精神科“患多醫少”人才隊伍后繼乏力

      “中國的精神科醫生太少了。”7月3日,剛剛從病區查房回來的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張保華神情有些疲憊。幾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出院患者送來的感謝信,在近20年的職業生涯里,張保華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救回”的第幾位病人。但他清楚的是,在中國還有太多精神類疾病患者在承受病痛的折磨。

      “我國專業精神科醫生只有2萬人,而且資源大都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張保華說。

      與此同時,由北京回龍觀醫院對我國4省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為6.1%,據此推算,中國的抑郁癥患者已經達到9000萬。這項調研結果于2009年發表于《柳葉刀》雜志。

      與高患病率率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抑郁癥患者的就診率不足10%,90%以上患者沒有機會接受專業治療。可即便只有10%的就診率,“患多醫少”的矛盾還是十分突出。

      正因如此,精神科醫生的生存現狀成了張保華的一塊“心病”。“‘患多醫少’的現實不僅影響著病患的治愈,也讓精神科醫生逐漸變成迫切需要‘被救助’的群體。”張保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公眾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各類精神障礙的治療需求不斷增大,但醫生數量并沒有根據就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這讓精神科醫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

      “我們就像是負面情緒的垃圾桶,我們也需要定期向他人傾訴,也需要被‘清空’。”張保華說,由于精神科醫生每天都要接收超負荷的負面情緒,過量的工作會給醫生的心理狀態造成極大的影響。

      不僅如此,包括抑郁癥醫生在內的精神科醫生還承受著“污名”。“在所有疾病中,精神疾病是最容易被誤人解的。這種誤解不僅針對患者,也針對醫生。”張保華說,因為社會“污名”,早些年他甚至不愿在陌生人面前主動提起自己的職業。

      在壓力與污名的雙重“陰影”下,“很多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所學專業。”張保華感慨,從目前的情況看,全國開設精神衛生專業的醫學院校本就不多,招生人數十分有限,加之學生從業意愿不足,如此一來,每年分配給精神衛生專科醫療機構的畢業生根本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張保華建議,要解決人才隊伍面臨著后繼乏力的問題,一是需要擴大高校精神類疾病專業開設范圍和招生人數,加大人才供給力度,二是對現有的綜合類醫院神經內科醫生進行轉崗培訓,從醫療系統內部培養專業人才。

      “抑郁癥患者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正視,但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由于醫生數量有限,很多精神類疾病患者正在苦苦等待著。如果精神科醫生日漸式微,那么患者的明天就岌岌可危了。”張保華說。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