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楊顯珠教授及王均教授團隊發展了一種“變身”式納米策略,實現更精準、可控式抗腫瘤藥物遞送,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Nano Letters 上。
抗腫瘤納米藥物通過靜脈給藥后,將會與生物系統(如其中的蛋白、細胞、體液、組織和器官等)進行復雜相互作用(nano-bio 相互作用),這將極大程度地影響納米藥物的抗腫瘤效應。理想的抗腫瘤納米材料進入機體后,能隨著其所到達組織部位的不同有效地自我調控其與生物系統的相互作用;在血液循環過程中,納米藥物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和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相互作用;而當其到達腫瘤組織時,納米藥物應能夠增強與腫瘤細胞的相互作用;在腫瘤細胞內,納米藥物應能夠快速釋放出活性藥物分子,以增強與藥物靶標的相互作用。盡管這種設計原則獲得研究人員的一致認可,但如何實現這一原則的納米藥物載體仍極具挑戰。
楊顯珠教授及王均教授團隊利用腫瘤酸性微環境的特點以及近紅外光調控的方法,發展了可“變身”式納米載體,以調控納米藥物與生物系統的相互作用。該納米體系由穿膜肽(TAT,“YGRKKRRQRRRC”)功能化的聚乙二醇—聚磷酸酯嵌段聚合物組裝而成;其中 TAT 多肽賴氨酸的氨基被腫瘤酸度敏感的 2,3 -二甲基馬來酸酐修飾,疏水內核同時包載化療藥物 DOX 和光熱治療試劑 IR-780,從而制備了 DATAT-NPIR&DOX。通過靜脈給藥后,DA 修飾的納米體系 DATAT-NPIR&DOX 處于“隱形”狀態,有效降低其與巨噬細胞等的相互作用,從而延長其在體內的循環時間;當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組織后,TAT 被重新激活,納米藥物進入被“識別”狀態(“recognize” state),增強與腫瘤細胞的相互作用,促進納米顆粒被腫瘤細胞攝取;隨后 IR-780 在近紅外光照射下產生光熱效應,驅動藥物快速釋放,納米藥物進入“攻擊”狀態(“attack” state)。這種腫瘤酸度 / 近紅外光調控納米藥物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設計策略,有效提高了藥物抗腫瘤的效果。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
11月2日,《細胞報告》(Cell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完成的題為TriggeringendogenousZ-RNAsensingforanti-tumo......
7月30日上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院士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團隊項目啟動會暨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CP)培訓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召開。作為我國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已經在血液腫瘤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對實體瘤,卻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供CAR-T識別的抗原不足。一方面腫瘤的高異質性使得并非所有的癌細胞都表......
在適應性輻射過程中,哺乳動物的壽命演化出較高的多樣性,包括從最長壽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壽命長達200余年的弓頭鯨。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動物類群如裸鼴鼠、弓頭鯨、大象和蝙蝠等,展現出長壽命、抗腫瘤的特點,......
CD47/PD-L1抗體組合表現出持久的抗腫瘤免疫力,但其也會引起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而影響臨床療效。南方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研究團隊研發聚合物納米囊泡,用于遞送CD47/PD-L1抗體,增......
理解癌癥是如何發生的對于設計有效的個體化癌癥療法至關重要,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知道,癌癥始于某些類型基因的突變,這些類型的癌癥基因之一就是所謂的“腫瘤抑制子”(tumorsuppressors),當正......
日前,奧賽康(8.83-0.45%,診股)發布公告稱子公司江蘇奧賽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賽康生物”)于近日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藥監局”)下發的注射用ASKG915臨床試驗申請《......
1月20日,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雜志在線發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黃波教授團隊一項最新研究。該研究揭示了載藥囊泡將癌性......
近期,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了一種可靶向定植于癌細胞中的工程益生菌,能將腫瘤微環境中的代謝廢物轉化為L-精氨酸,從而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該研究在《Nature》上發表,題為:Meta......
免疫療法方興未艾,并在腫瘤治療中展現出極佳的治療效果,而抗腫瘤T細胞療法是免疫療法的重要代表。細胞毒性CD8T細胞可以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是在臨床使用的許多免疫治療方法中動員的關鍵武器。然而,腫瘤組織能......